境界的光辉美文欣赏

来源:文书网 9.35K

最近,有两个人的名字常在我脑海中回旋。他们堪称时代的英模。

境界的光辉美文欣赏

一个是杨善洲,曾经是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的他,不仅在职期间鞠躬尽瘁,更为可敬的是他退休后,放弃安度晚年,以一个百姓的身份,到荒山上植树造林22年直至生命的尽头,病逝前把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无偿交给国家。另一个是李文祥,曾经是身经战火功绩卓著的功臣,后转业到省直企业工作,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回到河南范县老家,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带领乡亲们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即使有回城的政策仍义无反顾地扎根农村,造福一方。在社会财富成几何增长,更加看重幸福指数、更加尊重人生价值选择的今天,我们对照杨善洲和李文祥,是否感觉到他们的价值与光彩?是否感觉到自身的差距与矮小?他们把自己视为凡人,但他们的的确确是了不起的英雄;我们有时把自己看得非同寻常,而恰恰是难以摆脱世俗观念的凡人。杨善洲、李文祥身上流淌的是百姓的血液,散发的是共产党员的光辉,其光辉源于高尚的境界。

哲学家冯友兰把人的境界概括为4个层次。一是自然境界。这是本能生存、生活的状态,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非我”状态;二是功利境界。这是人自觉地追逐自我利益,以我为中心的“利我”状态;三是道德境界。是牺牲和奉献而非索取的“忘我”状态;四是天地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而达到“超我”的状态。显然杨善洲和李文祥都是脱离了低级生存需求和名缰利锁羁绊的人,忘我甚至超我的境界,对他们来讲一点都不过分,这也是他们感动社会、受人敬仰的内在动因。学习杨善洲、李文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他们的思想品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要始终保持党员的本色。纵观党90年的光辉历程,党的命运始终与人民群众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党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为求革命成功,为求翻身解放,为求国富民强,可以舍生取义,可以牺牲一切,可以战胜困苦。谁做到了心系百姓为群众谋福祉,谁就会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谁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意愿,谁就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就会被人民群众视为粪土。杨善洲和李文祥,不为名不为利不居功,把单位和群众的利益和困难看得很重,而把自己的名誉地位和权益看得很轻,从来不向组织伸手要待遇讲价钱,始终以普通党员的姿态默默无闻地播撒爱心,耕种希望。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了党员的本色特质,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只有根植于群众发光发热的责任,而绝不是装点门面显示特权的标签。党员就应该是一粒火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党员就应该是一面旗帜,率先垂范,永不褪色。

要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杨善洲和李文祥很大的相同之处,就是能放下权力、放下架子、放下待遇、放下名声,而甘于平淡、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甘于奉献。这在常人看来可能是吃了大亏,甚至有点“傻1帽”,有点另类。但自然法则是平衡的,人的一生也总是得失相生。得失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有个人利益层面的',也有整体大局层面的。他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一生执著地守护着高尚的精神家园,把物质利益看得很淡很淡。他们本来没有想过得到什么,但他们的事迹却广为传颂。现实生活中,有的人面对进退去留和责权利的分配常常想不开想不通,稍微进步慢一点就感到吃了亏,岗位作些调整就感到组织上跟他过不去,更有甚者视党纪国法于不顾,利用职权大搞权钱交易、感情投资,到头来落得人财两空、名声扫地的下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树立正确的得失观非常重要,能够做到“生死穷达,不易其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这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要有宽广的胸怀。胸怀大度,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境界。如果杨善洲、李文祥没有宽广的胸怀,那他们就装不下那么多责任,装不下那么多群众,装不下那么多困难,也不可能矢志不移地致力于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古往今来,凡成大业者无不具有宽广的胸怀。安徽相城,留有“六尺巷”的故事。相传康熙年间,一叶姓人家与当朝宰相张英家因宅基地问题发生争执,官司打到县衙。张家管家函告张英,希望相爷关照一下。谁知张英看信后,却批了一首诗寄回。诗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罢信,立即吩咐让出三尺,叶家见张家让出三尺,遂也让出三尺,于是留下今天的“六尺巷”。这个故事既反映了宰相的胸怀大度,也说明了让一步天地宽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仅自己心胸狭隘,只占便宜不吃亏,妒贤嫉能,逞强怕输,而且还把别人的包容善待当作软弱可欺,遇事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不能换位考虑别人的感受或全局的利益,到头来只能是路越走越窄。团结和谐的氛围是那些心胸豁达的人共同营造的,兴旺发达的事业是那些宽宏大量的人合力开创的。拥有宽广的胸怀,的确需要大智慧、大境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