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的美文:望龙门望去

来源:文书网 9.47K

望龙门并不是重庆真正意义上的门,重庆十七门不包括望龙门。据说在望龙门街能看到长江对岸龙门浩壁立于江中一块叫龙门的巨石,因而得名。望龙门街不长,只有三十六个门牌号码,街道蜿蜒曲折,宛如一条静卧于江边准备下潜的蛟龙。

借景抒情的美文:望龙门望去

下半城中段好大一片区域就叫望龙门地区,但凡是老重庆人,几乎没有不知道望龙门的,这里有重庆第一条爬坡轨道交通线——望龙门缆车,还有通往南岸的重要渡口望龙门码头。我是认同这个门的,我的童年、青年就是在望龙门街一号大院里度过的。这里承载着太多历史的记忆,这里有我和儿时玩伴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这里有我的岁月、我的悲欢,往昔的点点滴滴记载在这个院落,仿若过往云烟。

自清代至二十世纪初重庆也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兴旺起来,望龙门辖区曾是重庆的行政、金融、贸易中心,是远近闻名的繁华热闹去处,有着百多年历史的湖广会馆、古城门之一的东水门旧址也在这一地区,商贸活动格外活跃。

望龙门其实名气不小,因为它是连接东水门到下半城朝菜大马路(朝天门到菜园坝)的主要通道。望龙门街到东水门之间有一条当时非常热闹而有名的街道——芭蕉园,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活动的交通主要靠水路。

朝天门是两江交汇的地方,水势险恶滩涂太长,东水门水势相对平缓便于泊船,卸完货的船都停于此,同时东水门也是到南岸的重要渡口,过往客人和扯船子(纤夫)都在这里起坡。后因滩涂太长渡横江的码头移到望龙门。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从南京移师重庆,定重庆为陪都,重庆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芭蕉园也因此非常热闹繁华,贩夫走卒云集,达官显贵往来,商贾活动频繁,这条街道为首的是一间道观,只有一个道士,面目清癯,银须冉冉,高高束起的发髻间插一根银簪,道士常对太阳一望就是两三个时辰,目不转睛,因而练得两眼炯炯有神。

这条街上有百货商铺、五金铺、油腊铺、铁匠铺、裁缝铺、面包坊、茶馆酒肆、自来水站、老虎灶、生产五金杂件的手工作坊,出售建筑材料的石灰仓,历史悠久的湖广会馆禹王宫也香火鼎盛,还有应新生活而修建的官茅厕。这里每天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当时的繁华景象可想而知。这一切都随抗战结束,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陆路交通的发展而逐渐式微。

我家是五十年代初搬到望龙门街一号大院的,这个院落从前是无锡旅川同乡会,查阅资料鲜有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院落曾有一段非同凡响的`辉煌,从它的建筑形式和内部格局可见一斑。一号大院的大门叫朝门,是三四米高的双开大木门,进门一块空地,左右两套房间,然后是五米宽一坡水门汀磨石石梯,拾级而上是一块院坝,正对面有一个水门汀磨石舞厅,院坝右侧有一单上木楼梯,到中间又分左右木梯,上至各自的走廊,其后是厢房。院坝左侧有一小门,过小门有一排二层小楼的建筑,我家当时就住在二层小楼的一套房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