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读书笔记(精选32篇)

来源:文书网 3.37W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步履不停》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精选32篇)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1

步履不停,爱永远都在。

是枝裕和笔下的亲情总是如此细腻,触动心扉。从 如父如子 到 步履不停 总有那么几个瞬间令我泪目。

全书以良多一家与姐姐一家回老家参加大哥的葬礼与父母相聚为主线,短短一天半的时间却浓缩了这家人的一生,回忆穿插其中,从小时候的调皮到大哥为了救别人而牺牲到母亲父亲的.对大哥的思念到父亲母亲逐渐老去……留下良多一直在悔恨当初没有来得及陪父亲看球赛,没有开车载着母亲兜风,没有在母亲倒下前回家陪陪她……步履不停,时间走的太快,总有一些话来不及说,一些事来不及做。

文中良多嫌弃母亲唠叨,父亲刻薄,厌恶父母之间不断的争吵以及一家人总是试探着说话,嫉妒父母对逝去大哥的过分偏袒与怀念,聚会中,总想着要逃离这个氛围,赶快结束回家。但是,父母依然是爱这个小儿子,只是彼此之间好像没找到正确交流的方式。当良多和父亲一起在踩在沙滩上开玩笑的时候,当母亲为良多准备睡衣的时候,当母亲不舍的望着远去的汽车久久不曾离去的时候,当母亲来电催促良多去看牙的时候……步履不停,父母的爱一直都在。

突然想起一句话,当我们慢慢成长变得成熟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包容父母的无知与过错,耐心为他们解答一切疑问,不要等失去了之后,再悔恨曾经的自己什么也没做过……

步履不停,时间走的很快,但是爱永远都在。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2

午后阳光和煦温暖,坐在图书馆窗边的我静静的合上了《步履不停》。早已看过这个电影,也曾经被它感动过。而如今看完是枝裕和写的书,又有了一种不一样的心情。

书中写到了有电影中没有的回忆,叙事依旧是淡淡的。透过那些平淡的语言,在那些琐碎的家庭生活中一家人的情感也生动的体现了出来。就是在这些琐碎的生活中,时光悄悄的流逝,不留痕迹的改变了很多东西的样貌,即使看到的百日红依旧那么鲜艳。如今感觉到父母的老去,那种无力改变的挫败感无法抑制。

就是在这个寒假前夕,我照常父亲打电话让他去车站接我,他一口答应了。临近回家那天,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只说让我下火车后来二院一趟,父亲生病了。我心里无比忐忑,不知道到底是情况。终于到了医院,病房在住院区十二楼,一群人在电梯门口围着,有的手里提着饭,有的拿着CT片子。医院的走廊燥热散发着消毒水的味道,可能是晚上陪护睡不好,一些人的`脸色暗黄眼神也有些许呆滞麻木了。我拖着大包小箱的行李站在人群中间有些醒目,但脸上的神情已经和他们一样了。我是一个特别害怕进医院的人,一种说不出缘由的惧怕。

电梯上鲜红的数字缓慢的变化着,从来没有等过这么长时间的的电梯。时间仿佛漫长地过了一个世纪,终于到十二楼。我走到病房外面,透过门中的玻璃看见父亲在床上躺着睡觉,妈妈在一旁忙碌。推门进去,我问母亲到底是怎么回事,她说前几天父亲在工作中突然感到不适,到医院后需要手术,没什么大事。虽然母亲嘴上说的轻松,但我看到她疲惫的脸还有床上躺着的父亲,心里沉重的像压了千斤的石头。

印象中的父亲总是生龙活虎,在外独当一面,在家像是个不可一世的君主。心里一直对这样的父亲嗤之以鼻,也时常奋起反抗和他吵架顶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开始变的脾气和顺,有什么事也开始和我商量。时间就这样改变一个人,我忽略了他头上渐渐密集的白发,忽略了他日渐消减的脾气,忽略了他日渐不支的身体,不停地往前走。

我们总是忽略那些平淡生活中的琐事,嫌弃父母的行为对产生烦扰。随口应承父母的许多诺言,没有实现几个。而他们或许已经等不及了,让我们此后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人生总有一点来不及,产生许多无法挽回的悔恨,从此有些遗憾便只能埋藏在自己心底。《步履不停》中良多没有让母亲坐上他的车,没有和父亲一起去看足球,关于黑山姬的话题也无人谈起。

电影中的结尾是良多带着家人在母亲忌日那天去扫墓,恍然如母亲那天和他一起去给死去的哥哥扫墓一样,而后良多一家人扫完墓便离去,背影渐行渐远,脚下的脚步不会停歇。这样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尾,让我潸然泪下。生活就是这样,无论是我们舍得的,还是不得的,都将离我们远去,而我们也会继续前进步履不停。

行行复行行,失去的没有必要在原地介怀了,继续前进珍惜身边的美好吧!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3

当我拿到《步履不停》这本书的时候,顺手翻了一会就放下了,因为我觉得书中的故事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矛盾及其冲突的对话,甚至也没有男女主人感人肺腑的爱情,他就是那么平常的一本书。

可是当我慢慢的慢慢的静下心来,才发现我错了。平静如水的是生活,暗里汹涌的更是生活,不是吗?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日本横山一家的故事,久违的一家人在大哥的忌日团聚所发生的一切。这里的一切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步履不停的一生,结婚、工作、离家、团聚、分别。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家庭平凡、简单、温馨的生活,子女成长,儿孙绕下,父母年迈,子女成长,亲人离去。、这就像一个母亲在不紧不慢的诉说着生活的琐碎事情,更像一个孩子在岁月的长河慢慢的的成长。

“母亲是一个不会把东西丢掉的人,在家中的冰箱或者置物柜里面总是塞满了买完东西后的纸袋”,这多么像我们老一辈的.父母,饱受过物质的匮乏,经历过穿肠过肚的饥饿,也触目惊心的目睹过战争的残忍,于是养成了囤积东西的习惯,就像冰箱里“竟然有前年过年时候的鱼板”。他们用囤积的方式抗议着过去艰难的岁月。就是我的妈妈,经常在冰箱里塞满了东西,有时候是整整一冰箱的馒头,有时候是整整一冰箱的土豆,深知是半年前的一只鸡,又一次竟然还有去年的牛肉,尽管我用尽各种办法告诉他这是多么的没有必要或者是更大的浪费,可是却始终没有办法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所以我总是偷偷的偷偷的扔东西,只有这样记忆不断衰退的他们才不会记得那是被我拿出去扔掉的东西。

我用我们年轻人的家生活习惯强制要求这样他们,更确切的说我用这种对他们残忍的方式拒绝着过去生活的艰辛和贫穷,也用这种方式不断地隔离和疏远着他们,不断地想要逃离,离家更远的地方,生活就真的可以在别处一样了,就像良多一样,也不断地逃离挣脱家庭的束缚,所谓的束缚来为自己开脱,来为自己长久的离家编造冠冕堂皇的借口,因为我们即使为人父母也仍然不能够像父母理解我们那般去理解他们,我们也不能够像他们关心我们那般去关心他们,我们不停地逃离不停的逃离,良多甚至于在每年的一次团聚都不愿意发自内心的回家一次,直到父亲去世,直到母亲脑溢血倒下,才不得不用安装呼吸机的方式来延续母亲的生命,尤其是说在延续母亲的生命还不如是说在为自己救赎,用这种残忍的方式。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子女真实的写照吗?

父亲去世后,母亲和他去扫墓,母亲说“有一只蝴蝶一直跟着她也去座公交车一样,一直在他身边不愿离开,会不会是你爸爸”,不禁潸然泪下,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这种孤单和无边的落寞就会如影随从,直至一生。大抵每一个年老的人在老伴去世后也会在不久离开人世就是这个原因吧?

父辈的爱情没有我们年轻人的花前月下也没有我们海誓山盟,可是就这样默默相互扶持着走走完一生,一半的离开苍白了另一半的晚年,一半的离开带走了另一半的灵魂,余下的都是推磨时光,他们不相信生生世世的约定,却经历了患难的真情。

仔细想想,步履不停的一生,真的有那么多的来不及,来不及。突然想起一首诗:

我知道家在北边

但不知道北边在哪儿

这时多想那个指北针

把我一下带回家

家,永远的港湾,父母在家就在,那么就要要放浪形骸于纷杂事务当中,听听妈妈的电话,尽管那是她唠叨了无数次的事情,等等父亲的脚步,尽管那是她不愿意承认的事实,等等父母的节奏,常回家看看,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4

看似很平淡如白开水一般寡淡的作品,却很吸引人。从一开始的继子在学校拒绝给死去的兔子写信开始,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是父母心中所期盼的样子……

大哥是家里的长子,在父母眼中是能够像父亲一样成为医生的人,因为下水救人失去了生命,从此埋葬在能够眺望海的地方,终年与涛声作伴。记得最后一次与父亲散步时,父亲想努力跟上纯史的脚步,又不想被儿子看出来自己很吃力,第一天回到家时,看到父母洗手间安装了扶手,铮亮的光刺痛了我的双眼,父亲把自己摔倒归结为因为母亲把洗手间弄得很滑。母亲时常叮嘱我一定要记得看牙,都被忽略了……妻子虽然很不想应付这样的婆媳关系,却很会讨母亲开心,夸赞母亲的插画好看,一起研究炸天妇罗,临走前握住母亲的手,走后却长舒一口气。

直到父亲的`突然离开,摸着父亲的下巴,才想起来年少时躺在父亲怀里的样子,直到母亲去世,才想起看牙。

每一个场景都容易想起小时候,书里说对于童年的家,是一大片的玉米地,而我童年的家是一大片的稻田和竹林,对面是盘山的公路,门口是夏天会涨水的小溪,春天是梨花开,盛夏的蛙声一片,秋天是满地捡果实,冬天是围在炉子边烤土豆吃。

我们不断长大的样子,就是父母老去的样子,离开我们的样子,从他们不期盼的样子,在他们离开后,慢慢变成我们眼中的他们,就像文中的我,最后还会回到墓地,学着母亲当年的样子,给墓碑淋上一勺水。纯史就是见证,也许长大后的纯史也会跟我一样,变成我的样子,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5

“孩子很难按照父母的期待长大啊”

不管是姐姐随口而出还是言有深意,这句话还是很深刻的印在脑子里。或许因为小说第一人称的视角吧,一开始我并没有很注意姐姐这个人物,慢慢读下来发现,除了作为次子的良多多年来生活在大哥的阴影之下,看起来乐观风趣的姐姐也在暗暗的对阴郁的家庭做着反抗。她组建的家庭与自己父母亲的家完全不同,丈夫开朗大方的性格和父亲截然相反。良多也说,第一眼看到姐夫就知晓姐姐想要组建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这是一个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女性。据说如果女孩儿有一个很好的父亲,那么她长大会按照父亲的标准去选择伴侣,反之,如果做父亲的不合格,那么孩子多半会避开与父亲相像的.人。

姐姐是个精细的人,细看还会发现,她很会算计。我并不讨厌这样的算计,反而认为这相当现实。她亲切和善的对待父母,但心里不是对父母亲偏爱大哥的表现毫无微词,她放在心里,但也会在弟弟面前抱怨父母把好的东西留给大哥。作为女儿,她知道自己的家庭有什么问题,也会尽力扮演一个“和事佬”的角色,但是她更清楚自己不会想要这样的家庭。或许她有时候也会觉得心力不足吧,也会玩笑似的讽刺弟弟或是别人 。她绝不高尚,只是平凡的每个人。

相比之下,良多更像一个不太成熟的孩子,懵懵懂懂的,似乎到了不惑之年,自己也有了孩子,才开始有长大的意识。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6

这是一个充满了忧伤与温暖、懊悔与无奈的故事,让我想起童年的故乡、熟悉的老屋、少小的父母、亲密的手足、可爱的同学。一边读,一边回忆与父母家人的旧往,无数个家的画面浮现在脑海。

自己上了大学后就很少回家了,只有每年的春节才能回家看看。虽只有短短的几天,但通过和兄弟姐妹以及父亲的闲聊,就像书中描写的那样,童年的一切便会慢慢浮现,心情完全陷入温暖、舒适、放松,而几天之后就是带着不舍、充满力量地离开故乡、回归工作。

再以后就是带着爱人、孩子归家,步履更加匆忙,就连家人面对面唠家常的时间也越来越短,父亲不知不觉间老去、哥姐也都慢慢变老。

再后来,就是人开始慢慢不全了。而现在,就连回去的家也都没有了;失去了父亲和母亲之后,我就再也不是某个人的儿子了;有些人也再也见不到了......

如今我也到了人生马拉松的中间折返线,反而更刻意地找各种机会回到故乡,即使没什么事也主动去见每个熟悉的`脸庞,去慢慢找寻过往的回忆。因为自己总担心在这步履不停的冷酷人生路上,说不定哪次见面就成了最后一面。

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人生总会犯下不管付出多少代价都无法挽回的过错。放慢我们的步伐吧!有些人、有些事都不会永远地在那里等着我们。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7

1、平淡朴素的文字,却感人至深

书籍的封面也总是让我想起朱自清的背影,大概就是个悲剧故事吧,最开始我想。

所以,一开始阅读的时候,我心里大多有些排斥,我并不是太热衷看悲剧,看的时候总忍不住深入主角内心,体会他当时境遇下的情绪,因而总不免的生出悲凉的情绪。

但,之所以又选择看,实在是我太好奇到底书中讲了什么。

故事的开头,以主角良多(次子)答应了回家又不愿意回家开始,慢慢铺开,带出了作者失落的中年生活,并没有稳定的工作、再婚的妻子,哪怕回家呆一晚也要经历种种内心斗争。

家庭聚会中,忙碌的母亲、寡言的父亲、热闹的孩子,依旧驱散不开死去的大哥这个主题,也带出了母亲的放不下、父亲的医生事业无人继承的失落、主角曾经想要让父亲开心而许下学医的愿望如今却不愿提起等等,这些平淡乏味琐碎的情节,在作者细腻的笔端,仿佛将这些画面呈现在了我眼前。

2、“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

书中父亲去世的那一段,来的太突然。仿佛上一幕还是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吃饭,下一幕就是父亲不在了。

“我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许多事情在水面下悄悄酝酿。但即便如此,我却故意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时候,我的人生已经往后翻了好几页,再也无法回头挽救什么。 在这段不断失去的日子中,如果说我还得到过一点什么,应该就是: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这么一种近似于认命的教训吧。”

“因为正是在这一天,我第一次感觉到父母不可能永远都像以前一样。这是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但即便我眼看着父母年华老去,我却什么都没有做。我只能不知所措地远远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

“失去了父亲和母亲之后,我就再也不是某个人的儿子了。”

以上几个摘抄的.段落,都让我产生深深的共鸣。我奶奶去世的时候,我爸爸说过同样的话“我再也没有妈了。”当时我一瞬间眼泪就掉下来了,为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为难割难舍的亲情。

如今,我也不在爸妈身边,少数见面的日子里,我却也总忘了,在我们不断长大的过程中,他们一直在老去。爸爸日渐增多的白发,越来越忘事的妈妈,过年意识到这一点的我也有些不知所措。

他们怎么这么快就老了呢。我该做点什么,来让他们老去的更慢一些?似乎只能,珍惜当下,尽我所能,去关心、去爱护、去表达。

3、选择不忘记,也沉浸在了回忆里

良多的母亲惦记长子的种种举动,看起来让人觉得心疼。

“母亲是一个不会把东西丢掉的人。在冰箱旁边或置物柜空隙中,总是塞满了买完东西后不要的包装纸或纸袋,甚至每一条绳子也都会绑起来收在抽屉中。 ...... 家里太多不再使用的旧东西,压缩着现在的生活空间。在置物间里,三个小孩小学时的成绩单、练毛笔的纸张、我的棒球衣和大哥的学生服,等等,都保存得完好如初。当小孩子都离家独立了之后,她大概是不时把我们的“回忆”拿出来,沉浸在过去之中吧。”

“每次我听到这件事时,喉咙深处总会散发出一股难受的苦味。母亲仍不死心地想要从她那天看到的玄关景象中,读出儿子留下的某种信息。”

包括她每一年都让大哥救下的小孩来看望他们,却为他活的如此颓废而心生不满,可毕竟“没有人可以恨的话,就只能自己承受痛苦了。”

看到书中的母亲时,我总想起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男主角忘不掉大火里死去的孩子,生活也无法向前看。就是有过不去的坎儿啊。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8

《步履不停》是日本作家是枝裕和的代表作,主要讲述横山家的次子良多回到久别的老家,一家人因大哥的忌日团聚在一起的故事。

恭平是一家之主,因为贪恋别人问他喊老师而固执的在一大把年纪的时候不肯放弃诊所的营业,对待家里人较为严厉且有些许冷酷,就像是日本或者说也像是中国文学史中“父亲”的形象一样。但这样的他并不是像表面看到的他一样的冷酷,他也有自己的心理历程,也会在某些特定的时刻表达自己的感情。

书本的描写比较独特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在生死方面为我们留下太多的悬念,而是在一开始就告诉了人物的'既定结局,让小说在柴米油盐中留下了些阴郁的色彩。但小说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着悬念。

大哥的去世是家里所有人的心病,长子永远被给予了太多的期望与关爱。在如此沉重的期待与关爱之下,他却离开了这个世界,以一种近乎壮烈的方式。被大哥在水中救起来的人并不像是我们想象的那般,他就是一个木讷、平庸甚至困窘的小市民而已。

这无疑给母亲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在“我”提出不要让年轻人每年来家里的时候却被母亲断然拒绝了。母亲作为家庭主妇,一辈子的时间都在和锅碗瓢盆打交道。她可以为儿女付出一切但她却并不是宽宏大量的那一个,她固执的要求被救者每年前来吊唁,固执的要把自己儿子的烙印深深的印在另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上。这实在不是什么伟大的母亲。

可这是最真实的母亲,这是一个最真实的母亲内心的写照。我们不能拿圣人的要求去要求母亲,她只是一个母亲。

但“我”似乎是游离整个家庭之外的一个人,每年甚至只会回一趟家,像是一个外人,但又分明是家里的一员。这样的尴尬在“我”带回来一个离过婚有孩子的女人之后就更明显了。

最为悲剧的是,表面装作不在意这个家庭的他,其实要比谁都在意这个家以及自己在家里的位置。“我”就在这若即若离的尴尬中努力去寻求自己的位置。这个过程不是美好的,甚至是“我”所不愿意面对的。于是,逃避和在意就这样反反复复的缠绕着他,让他被羁绊,被不舍。

我没有见过这样尴尬的家庭,在这之前,我以为家庭只要存在就会是一个温馨的港湾。但很明显这一家人不是这样,这家人时常会面临尴尬,冷场等等一系列在我们的概念中不符合“家”的形象。他们甚至需要靠孩子的吵闹来缓解彼此的尴尬与不适。或者说由于大哥的离世,这个家庭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散架。

即使是这样,家庭也有着由血缘连接的切不断的妙不可言的缘分在其中,共同的味觉记忆与味觉体验就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之一。这样的味觉记忆将一整个家庭联系起来,变得即使不是牢不可破至少也是风雨同舟。

用“且行且珍惜”来概括良多也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他身处这样一个家庭,拒绝了母亲让他“要一个小孩”的想法,只是安静的和妻子生活着,慢慢享受生活,即使是一段没有得到祝福的婚姻也依然甘之如饴。

那些错过的就这么错过了,家庭,却依旧存在着,像是最初的,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那样。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9

看完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后,被推荐的这一本。这本书看的很慢,因为最近很忙,所以都是抽空断断续续看一点。

前部分写的特别平淡,琐碎,而且整篇文章叙事手法很绕,穿插着过去现在和以后的种种事情,像是以一种回忆的口吻进行叙述的。如父如子是写父母和孩子的,这本书就是写自己和父母的。不一样的是,和孩子的关系,我们还有修复,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但是我们和父母的感情,真的'就是作者说的那样,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看到快结尾的部分,才觉到感情发生了共鸣。父母都在渐渐老去,未来还会经历什么情况无法预知。但是回想成长的过程,和父母的相处,依然充满遗憾和悔恨。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庆幸自己有所觉悟,以后可以或多或少进行弥补,不要等到终于失去时,才要后悔自己没有做的更好。

我们中国人本来就是情感内敛型的,我们的父母辈也都是经历过苦难成长起来的。他们可能也没有多少文化,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他们也无法符合我们心意的去表达对我们的爱。在我的青春叛逆期,是特别有对抗情绪的。总是希望自己可以摆脱父母,可以自己一个人远走高飞,和他们再也不要在一起。对于成长过程中的许多小事,也是耿耿于怀很多年,虽然现在想起来依旧会觉得难以接受,但是情绪上已经平和许多。

确实自己做了父母以后,心就柔软了许多,也瞬间成长起来。以前不能理解的父母的行为,试着去理解和接受。对于他们的唠叨,抱怨,或者一些始终不中听的话,不再那么小心眼的往心里去,就随便听听就过去了。有时候和他们沟通还是会觉得吃力,他们固有的那些想法很难改变,但是也不强求。只要他们高兴,随着他们说好了。

特别他们对我自己的孩子,表现出我从未体验过的温柔和耐心,无比的疼爱甚至纵容,是那么的心平气和,那么的慈爱。甚至我在对孩子不耐烦的时候他们还会批评我。所以这也是人老去的一个标志吧,连自己的性格都柔软许多。然后就对父母突然就原谅了好多好多。

有时候,亲情之间的和解,并不是那段关系的好坏。主要是和自己执拗的情绪和解。从小没有体会到爱,所以有种偏执,对父母任性又自我的偏执,就想要和他们处于对立面,也特别努力想要证明自己。可是最后随着时间流逝,他们老去,我们成熟,所有那些心里积存多年的不甘和委屈,也逐渐消散。每个星期都会带孩子回去看望父母。虽然不一定要促膝谈心,但是在一起待着就觉得特别安心。脑海中经常会想,以后父母不在了,我再该去往哪里?

不要让自己留下和良多一样的遗憾。趁现在还有机会,多和父母家人在一起,聊聊简单的家常也很好,随便做点什么小事也好。不一定非要表达出来爱和感恩,但是至少不要再增添未来会后悔的回忆。

本来觉得略显平淡无味的书。但是情绪爆发总是在末尾。还是有所感触。日本作家写书都好细腻温情的感觉,不刻意,不尖锐,就在平淡中给人感悟和深思。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10

读书以后,时常隔半年才回家两周短暂见面。记得两年前大学毕业,第一次赶上在家过生日,妈妈特地叫了一大家子人去酒店。那一年很奇妙,就我一个孩子放假回家了,突然成了饭桌上的主角,我不安又装乖起来。饭后,妈妈又要带我去棋牌室,听阿姨们夸我,她再谦虚说“哪里好”的样子。我有时候很喜欢妈妈这样简单的小心思,也喜欢和妈妈走在一起,别人说“哎呀,你还有这么高的女儿”,妈妈笑得样子。

和家人都很久不见,很奇妙。在学校会尽量一周一次的频率打电话,有时候看到群里消息没必要不会主动回复,就会收到私信问你在忙吗?我的性格不太会寒暄,我或许也知道家人会惦念,但不知道怎么表达亲切。我会看到父母的白发,意识到他们老了,但是我还没长大,懊悔又难过。我避免看到这些真实,所以我总是拒绝去深思,去听他们说生活。

读书太像象牙塔了,我躲在里面心安理得,但知道现实往往充斥着太多不安与烦琐。可是因为我理直气壮做个孩子,所以不管父母老了,这让我偶尔有些歉疚,但还是没有行动。

我知道我爱我的家人,也知道岁月步履不停,但总觉得自己不够光亮,所以不知道如何坚毅坦承去听岁月的`叮咛,一同抵御流淌的时光。我总希望大家自己好,这样就心安理得了。不行啊,还是要主动去爱,去分享。好像错过了彼此的时光,都会小心地不知道如何靠近和分享。如果我愿意清醒就好啦,不等我的话,就期望我快点跑起来啊。

但即便我眼看着父母年华老去,我却什么都没有做。我只能不知所措地远远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11

篇幅很短的一本书,但是内容很深刻。

最沉重的莫过于那句:人总是不可避免犯一些无论用什么代价也挽回不了的错误。本书的这个错误,是指对我们的父母。所谓的子欲养而亲不待。

本书只写了两天中发生的事情,因为大哥的祭日,主人公带着新婚妻子和妻子与前夫的儿子回到了父母家,并在父母家过了一夜,而且姐姐一家也过来了。一家人通过很平常又不平常的一天的相处,各种话语和小事件,勾起主人公小时候的各种回忆。大哥因为各种优秀,大学毕业后,不负众望,去了医院,有望成为一名医生。主人公的父亲也是个诊所的医生,所以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一名医生。姐姐因为是家中唯一的女儿,所以也得到了父母的各种关注,而主人公因为没有大哥优秀,又是家中次子,所以在家里感觉各种被忽视,因此对父母也深有不满,但是一直埋藏在心里。

但是优秀的大哥,因为一次下海救人死了,这成了这个家里永远的遗憾,尤其是对主人公的父母来说,虽然已经15年过去了,但是每次祭日,父母都不能释怀,母亲会表达出来,父亲隐忍着。给我印象很深刻的一点是,晚上一直蝴蝶飞进来了,落在大哥的遗像上面,母亲对着蝴蝶大声喊着大哥的名字,觉得那是大哥回来了。“我”也不由得被触动了。可能大哥的死对母亲的打击有多大。

再去给大哥的坟墓献花时,蹒跚的父母,让“我”意识到,父母真的开始老了。

针对父亲,“我”一直是有点敌意的,但是当隔壁老奶奶病危,父亲束手无策,落寞地看着救护车走了,呆呆地站在原地的'时候,“我”好像也看到父亲脆弱的一面,父亲老了。

两天的相处,我还是我,母亲还是母亲,父亲还是父亲,好像没有变。唯一意识不到的是,父母亲走得那么快,让自己没有任何时间来接受这一点,就这样离自己而去。原来自己的内心是这么地爱他们,这么地不舍得,这么地希望他们能够多活几天,多陪陪他们。

小事加回忆,各种点点滴滴,“我”的父母,也正是千千万万父母的写照,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待着自己的儿女,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爱自己的儿女,我们能做的,就是多陪陪他们吧。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12

是枝裕和的作品从来不简单,细腻含蓄中充满唯美的日本风情。

小说讲述了横山家的次子良多在兄长忌日和新婚妻子及继子回到久别的老家,与年迈的双亲一天的团聚故事。作者将横山一家的人生浓缩为一天的杯盏瓢盆,平淡如水却娓娓动人。

是枝裕和真的擅长写亲情,有缺憾不完美的亲情,他的作品看似寡淡、清白,不加任何修饰,正是这种自然、细腻的风格引领着我们走进良多的家庭,倾听着他们细致入微的内心吐露。当年这部画面唯美的同名电影斩获许多奖项,我似乎偏爱小说一些,小说比电影更宽广,更透彻,从而更能直击内心。

读此书,总让我想起《东京物语》,《东京物语》讲述的是父母的.到访,《步履不停》则是儿女的归家,亲情是永远不变的主题。父亲的严肃寡言,母亲的勤劳唠叨,沁凉的大麦茶、红透的西瓜、母亲的拿手菜炸玉米天妇罗,庭院花草缤纷精致,阖家团圆的欢乐充满了这座日式小屋,这一幕幕场景释放着相聚的温馨和对大哥的怀念。这些林林总总的细节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读来亲切不陌生。

在这惬意的夏末,总有一只黄斑蝶在山坡上翩然飞舞,它是母亲心中挥之不去的思念。

良多和母亲给大哥扫墓的路上看到一只黄色的蝴蝶,母亲说“只要纹白蝶能活过冬天,就会变成纹黄蝶……”良多知道母亲一定是把这只蝴蝶和大哥联系在一起了。那天晚上,一只蝴蝶飞进家里,停在纯平的遗照上,母亲相信它是从陵园一路跟过来的,追逐那只蝴蝶,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更让她相信那是儿子纯平……我们都听说过美好的传说,死去的人因为留恋,会化身成小动物与家人感应,就像我们中国梁祝中的“化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想要熬过冬天的那只蝴蝶,步履不停、努力生活的人都是来年飞舞的黄蝴蝶。

人生步履不停,幸有紫薇温情绽放。

夏日的紫薇一直在后院温柔的盛开着,从不凋谢。孩子们轻抚着花的画面是那么纯净,摘回来的紫薇被安放在玻璃瓶里,在幽暗的夜里,散发出宁静的光,十五年来,庭院的紫薇繁盛有时,凋零有时,一家人的悲喜好似这花开花落,循环往复。

我们的生活一直步履不停,无时无刻不在与时光抽离,即使拼了命的怀念,忙不迭的追悔,终究还是慢了一拍。

良多没想到这次团聚竟然是诀别,三年后,爸爸走了,他没有陪爸爸一起看场足球,母亲也离他而去了,他还没来得及实现让母亲坐上他的车去兜风的承诺。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话想对父母说的时候没有说,想做的事没有及时做,错过了,有时就是一辈子,岁月流转间无情地让我们忘记很多东西,学会爱是一门必修课。面对父母的衰老和离去,身为孩子的我们总是手足无措、后悔不已。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眼前的一切,尽可能的让所有相聚不只是简单的见面。

生活向前,步履不停。无论是快一拍慢一拍,我们都走不出这个充满亲情的家。就像书的封面,一条盛夏的蜿蜒小路,如同被油画的浓绿包裹着,路的尽头是父母的老宅,时光在这里安静绵长。春节就要到了,你一定踏上了归家之路,别忘了陪爸爸聊聊天,听听妈妈的唠叨,无论你身在何处,相信春节那几天的围炉团圆,永远是一年中最暖的日子。亲情不分国界,永远是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感谢是枝裕和,提醒我们在还来得及的时候,能弥补未来的遗憾。

刚刚看到好友发的回家团圆感悟,非常应景,契合书评主题,与大家分享,最后顺祝书友们春节快乐,阖家幸福[玫瑰][太阳][爱心]

长途跋涉,终于回到老家,春节回家,对我来说是一次朝圣之旅,回家是为了梦回萦绕的乡情;回家是为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或许以后回家是为了落叶归根的归心。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13

写家庭,怀念父亲,母亲,回忆童年类似这样的小说有很多很多,但是能够脱颖而出却不简单。

看到前面的一百来页,觉得就很奇怪,为什么要叫步履不停呢?我相信别人写文章肯定不像我这样随便的吧!越到后面才是越来越明白,原来这就是母亲所喜爱的一首歌里面的一句歌词啊!

当一家人在一起的这一天,母亲翻出了旧日的CD。从歌声中所有人的记忆似乎回到父母亲年轻的时候,母亲去车站等待父亲的'过程中作为儿子的我第一次听到看到母亲陶醉的样子,那是不一样的母亲,有着光芒,或许又是一种落寞……无限延长在儿子的心中。

文中总是有很多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情况的说明,像最后一次这样的话,而往往是这样的看似不经意间补充的短短几个字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冲击着读者的心灵与头脑,使全文隐藏着淡淡的忧伤,让那看似欢乐的一天里,其实悲伤盘旋在每个人的头上,久久不下……

优秀的大儿子为救他人而死去,使父母亲永远不能忘怀,以至于对被儿子救起的人施以心灵的酷刑。

我想时间在小说中是充满了魔力的,一切都是在他的掌握之中,每个人的情绪因此而波动,开心,忧伤……

我始终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提笔就写出这样的小说,这样的笔触又如何去把握呢?

真的是困惑我啊!

人总是在行走,步履不停,停下来的那一刻是什么时候呢?或许死后,我想死应该分两种:一种是精神上的,一种是身体上的。

记得有人说过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身体的死亡,第二人次是人们对她的遗忘的死亡,第三次是亲人,朋友对她的遗忘的死亡。就先说这么多吧!

天气好好的早上,一切都是这么美好!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14

用一天中的碎片时间看完了这个故事,读完最后一句时,脑子里想起张老板歌中这一句:

“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平和温柔的笔触以及层层的插叙掩饰不了这本书主题之严肃——生死,尤其是与我们休戚相关的亲人的生死,不可谓不是个沉重的主题。哥哥的在一次见义勇为义举中意外离世,我在哥哥的十五年忌日时带着新婚妻子由香里和她的“拖油瓶”儿子淳史回乡下家里扫墓是故事的开头,回乡一天的经历则构成了文章主线。

岁月的流淌并没有带走重重阴霾,反倒随着家庭成员年龄的增长,家中的微妙平衡也在一点点被打破。父亲的白大褂无人继承,他本人也因为年老体衰不能再继续经营诊所,“叫他老师的人又少了一个”;母亲失去了最优秀最疼爱的'儿子,十几年来用道德绑架被大哥救下的孩子获得内心舒快;小儿子也即“我”本人失去了顶住家长压力的大哥,从是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时白徒增一份愧疚,忌日与失业同时降临的巧合更加深了一份窘迫;最后反倒是小时候遭遇重男轻女对待的姐姐受影响最小,“看一眼她嫁的人就知道她以后想过什么生活”,并且可以在父母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插科打诨,制造一片开心的空气。除此之外,十岁的少年淳史也是值得一提的人物。在大多数人享受父母之爱的年纪,他已经历丧父之痛;在众人为一只宠物兔子写信寄托哀思的时候,他表现出了一种置身事外的漠然。谁又可以指责他呢?毕竟,“哀伤的深度和年龄是无关的。他所失去的不是我能轻易理解的。”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15

自打儿子开始上小学,爸妈就长住北京了,妈总说,有我们帮你,不用那么赶,工作重要。

爸妈不习惯跟我们同住,租住的地方离我家还有一定距离,所以我一下班,他们就赶着回去了,能聊的本来就不多,匆匆忙忙中更少交流,无非是孩子今天吃了什么,吃的多少之类的。

我常因为爸妈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不当而“教育”他们,妈总说,听你的。自我高考后去外地读书,爸妈就不再为我拿主意了,有时他们还需要我来拿主意,我的强大伴随着父母的衰弱。

小时候,爸妈总吵架,所以我暗下决心,高考要考得远远的,大一时只能坐K字头的夜车硬座,32个小时,我却甘之如饴。但毕业后,拿着上海和北京的offer,我慎重地选择了后者,因为离家近,因为离父母近。

我对父母的感情始终停留在理智的层面,不亲昵,不依赖。我对婚姻最初的期待,就是对方千万不要像爸爸,而我千万不要像妈妈。我千方百计地要摆脱原生家庭,并相信,离得越远,越幸福。

如今,年近不惑,时间开始以年计,越过越快,像脱缰的野马。爸妈身体每况愈下,倒是感情上找到了相濡以沫的感觉。我也开始喜欢回忆了,回忆小时候坐在爸爸自行车横梁上的日子,回忆小时候跟妈妈一起看快乐大本营的日子,似乎并没有那么糟,我慢慢地与记忆中的那个家以及家里的一切和解。

儿子一天天长大,开始叛逆,开始反抗我对他的约束,但我依然爱他,爱他的现在,和他必将远走高飞的未来。不知道在他的记忆里,他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子的,但我想,总归跟我记忆里的不一样,就像我与我的爸妈。

我会为儿子准备入队礼物到半夜,而爸爸每周都会悄悄为我擦车;我会千方百计给儿子补充营养,而妈妈总也忘不了我曾经喜欢的那几样菜……

我10岁那年爸爸带我到北京,走过很多地方,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爸爸紧跟着我走进协和医院,生怕迷路;小时候每次跟妈妈去逛街,她都会请我吃一次冰淇淋,现在我带妈妈去商场,她总是很紧张……

《步履不停》中絮絮地讲了良多带着妻儿回家见父母的情景,由此牵出一些过去和后来。那些琐碎的并不美好的生活细节,却如此亲切又耐人寻味,让我掩卷之后想起我的小时候,想问问爸妈此刻在做什么,想对儿子再认真地说一次我爱你……

步履不停,趁一切来得及。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16

看完这本书,脑子里莫名想到一句诗:当时只道是寻常。真像啊,后悔、愧疚以及怀念。相处时的不耐、矛盾、小心眼,经过时间沉淀后显得如此混账和可笑。原来人们都是在失去后才开始成长的。

这是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吗?不是的,没有那么简单。过世大哥的忌日将一家人聚到一起,现实的逼仄,沉重的回忆,别扭的父子关系,这场悼念对于男主角而言只是一场过于形式的茶话会。可以看到,一家人的形象十分鲜明,不像是情景喜剧里面那样的欢乐一家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私心和不讨喜的一面。只是普通人而已。正是这份普通让读者默然,因为我们也曾经历过这些。那些久久不能释怀的童年经历、对亲人的怨怼、嫉妒和依赖,这种别扭的关系与血缘连在一起,斩不断也解不开。所以,要把一切都说开吗?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相处,说错了就立马指出,做错了即刻纠正,无话不说,无话不可说?既然是一家人,坦诚相待不是很正常吗?大错特错!不要低估了人性。自私、傲慢、懒惰,这些都是人的本性,做错事后的第一想法是如何逃避这不是很正常吗?希望集一家人的宠爱于一身,不愿与他人共享这并不奇怪吧?父母偏心更优秀的孩子不是理所应当的吗?所以,人类不是那种可以完全相互理解的生物。该抱怨的就去抱怨,想后悔就去后悔,享受温馨和欢愉,接收歉意与和解,这才是家庭,正常的、不完美的普通家庭。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你成长,那些琐碎的回忆成就了你,即使你不认同现在的自己。

步履不停是这本书的主题,说得很对啊,每个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向前走,伤心时生活也不会暂停一秒让你歇息。我们都走的太快太急,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机会去和解,于是误会和矛盾悄悄地随我们同行,直到因果消散、尘埃落定,才开始后悔、怀念。想想真是矫情,明明做错了却不肯承认、后悔了却不愿弥补,待到时间将彼此冲散,一切只如初见。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17

“一茶一饭的淡香,触动每个家庭深潜的秘密。”是枝裕和的作品《步履不停》,像是一杯值得人们去慢慢品味的茶,让我们在生活的细水长流中感悟人生百味。没有轰轰烈烈的场景描写,也没有荡气回肠的震撼故事,但简单文字里潜藏的润物细无声的真情却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应当珍惜当下,对自己的父母多些关爱和宽容.

在读书的一度时间里,我们的情绪随着书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在母亲倒下的时候,良多并没能赶到她的身边,这也是他在之后的岁月里一直遗憾的事情。不完美似乎是生活的常态,因为那一点来不及,他对母亲一直难以忘怀,比起生前的疏离,这反而成了他情感中保留的最坦诚的思念。”

合上书本,存留下书中的感动与思想碰撞,回归自己的学习工作日常。

“然后想起母亲,可能会哭,也可,能会笑吧。”

珍惜有时是高过人性的克制与理智,有时却不过是事后的自我警醒。

回忆像棱镜,一道往事之光穿过,被分的五彩斑斓,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两种颜色,明媚的、晦暗的、不安的、不满的……显色的介质是我们的心。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18

不知不觉中理性越来越盖过感性了,最近每天闲暇的时光很多,但却懒得思考,懒得感受。我们对死亡有了真正的认识应该就是从亲近的人一个个开始离开我们的时候开始,从死亡无所畏惧的时候应该就是我们生活得最安逸自得的.时候吧。以前听到谁家的谁谁怎么样了,总觉得离自己很远很远,去年过年那天突然听到经常来我家拜年的叔叔去世的消息,不知不觉鼻尖一酸,不由得想到了爸爸妈妈,他们是同龄人啊,我突然就意识到了永远和陪伴是多么奢侈的事情。每次离家上学,爸爸或妈妈,甚至弟弟都会出动来送我到车站,同学们都调侃我说,多大人了,还要爸爸妈妈送,如果换作以前的话,我这么爱面子的人肯定就会勒令爸爸妈妈不要送我了,但开始懂得珍惜这些在一起的时光以后,我一点都不觉得有多丢人,我可以独立,但不能独立到让爸爸妈妈觉得他们不能为我做些什么。我们一天天长大,对她们的依赖和崇拜一天天减少,这对他们太残忍了。

坐在图书馆里不知不觉打完这些文字,不知不觉又难过起来,好像一直在辜负父母的期望呀。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19

生而为人我们都是第一次,第一次做子女,第一次做兄弟姐妹,第一次做妻子丈夫,我们很多时候都搞不清楚应该怎么去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我们从小到大没有被好好教育要怎么处理亲密关系,有些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而有些人天生笨拙。等自己想起来去学习的时候又为时已晚,回过头来好像都做错了。亚洲文化里家庭的感情往往含蓄而压抑,爱却不知道表达的方式,生活的又在慢慢磨砺着性情和爱,对父母心里总是有很多愧疚,我想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和我一样茫然吧。一直想找人问问别人家的家庭关系,但似乎这又是个很不容易开口,即便问了也不是能毫无保留来探讨的`问题。

时间步履不停,但人到中年的无力让自己常常检视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做对。最近的学习课题是心理学以及人际关系,虽然原来的初衷已经不需要我再学了,但想想也许能让自己对人生有新的认识。结束一段付出很多的关系有很多疼痛,就像清空自己,把骨骼归骨骼,血肉归血肉。但以前常常有后悔觉得当时如果自己再主动一些,如果再努力一点,如果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也许结果就会不同。这次,至少我尽力了,没有后悔。至于结果,不是所有努力都有结果。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20

刚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会觉得这种类型的写作很平淡,把生活中的一件事以及观点看法一一叙述开来,曾经读《人间失格》,《我是猫》都有这样的感受。

那是平凡的生活,普通人的感受,就像一个人一直用一种令人昏睡的语调断断续续的讲述故事,而故事本身同样平淡无奇。可是当你真正透过文字,看完整本书,却又觉得回味悠长。那些作者书写的普通人的`感受,是那样的真实。面对“威严绝对”的父亲总感觉无话可说,相处的时候会感到心累和尴尬,却又有那么些瞬间很心疼那个已经年老逞强的父亲。

哥哥的永远是母亲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十五年过去了,她也还总是回忆起那天一切的细节,不断深挖,想着哥哥每一个举动的意义。我想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不过是妈妈赋予了它,期望了它,就像把路旁的蝴蝶看作是哥哥的化身一样。而“我”对于这一切感觉尴尬又不适,毕竟不是母亲,最后“我”也真正成为了父母,慢慢的,”我”也开始变成了母亲,那些自己明明曾经很不希望成为的样子,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再一次的循环上演,在失去之后才开始理解,可是就像作者所说的,总有些事情来不及,失去了就是失去了。

亲情散落在那些家庭琐事,父母子女关系之中,闪着点点微光,却又被那些压迫的生活所埋没,让人很难看到。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21

到最后,我也没有和父亲去看足球,也一次都没让母亲坐过我的车。唉,早知道的话……每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机会都早已从我身边溜走了,而且再也无法挽回。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书不长,我却看了好久,一边看一边思索怀念,逝去的老人们带走的和留下的,还有他们的离开对父母的影响。这个世界上最亲密最亲密的人,拥有源自基因的扭结,颠扑不破的联系,怎么可以遗憾的因为误会而被破坏啊。

会对她这样的准备心存感激,是在很久以后了。曾经,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只让我觉得她好施小惠而令我心烦。既然那么想要我结婚,你们就让我看看结了婚的夫妻能幸福成什么样啊。

如文中一般,原生家庭为我们的自私和懦弱背了太多锅,也是为什么作者直到失去才看到那些一直就存在的幸福美好。可能还有一些东西要等成家立业以后才能体味吧。

父母子女一场,当然最最最盼彼此好了呀。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22

日本小说总有些淡淡的苦涩和紧张,尤其是描写家庭的,总有些模版化的日本特色—一个严厉不善沟通的父亲,一个宽容的好心的母亲。

而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描写的正是这样一家人团聚的一天日常。

说是日常,其实也不太日常。

这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不管是主人公和父母亲的疏离,还是主人公大哥的离世,都像是一只蝴蝶扇动的翅膀,给家庭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和大多数日本家庭一样的是,书中的“大家长”父亲有些执拗,坚持着自己作为“家主”的尊严。即使想与儿女相聚,即使想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人生,也会在某个意识到“啊,我居然有这样羞耻的想法”的时候退缩。

而母亲,失去了自己喜爱的大儿子之后,再也没能从记忆里逃脱出来。虽然看上去依然是个善良的老妇人,但是总有些“刻薄”的言论和做法。

这两位老人的形象十分真实,也因此和我们絮絮叨叨、扭扭捏捏的主人公形成了对比。

故事的主人公是这个家庭的次子。

这个内向的、不自信的“还是个孩子”的中年男人,或许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了自己和成长的环境。

少年时被父母和周围人拿来和“哥哥”对比,活成了“哥哥”身后那个没有名字的、不值得被关注的平庸的“弟弟”。

即便是这样,在嫉妒着哥哥的同时,也因此不用背负家庭的.责任,能够自由地从事自己的事业。或许,原本,他也能够在开展自己的人生之后,与家庭和兄长达成和解。

但是偏偏哥哥在当好的年华,因为救人去世了。

父母亲本来规划好的人生道路突然截断了。再也没有人可以继承父亲的诊所,再也没有能够理解他人生的接班人,父亲只能落寞地关闭诊所,看着自己半生的心血落在空处。

母亲引以为傲的大儿子,便成了心里永远的痛苦。改嫁的儿媳,被救上来的少年,忌日飞来的蝴蝶,那日的情景,任何可以让痛苦减轻或者深化的人事物,都被拿来反复咀嚼。

主人公,也因此成了家里需要负担责任的“接班人”。面对这个角色和“重担”,他手足无措,慌不择路,只能用懦弱的孩子般的态度,逃避母亲的依靠,和父亲难得一见的软弱。

这样的成长阶段,发生在我自己的二十岁出头,而发生在主人公的四十岁。

那一天,主人公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了老家,依然还是个?“沉浸于阴影”的少年。但是,在母亲尝试的依靠中,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与父亲的争论中,他体会到了试图逃避的重担,并在几年后父母亲的去世中,成长了。

也成为了他一直“不喜欢”的“成年人”。

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23

当我拿到《步履不停》这本书的时候,顺手翻了一会就放下了,因为我觉得书中的故事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矛盾及其冲突的对话,甚至也没有男女主人感人肺腑的爱情,他就是那么平常的一本书。

可是当我慢慢的慢慢的静下心来,才发现我错了。平静如水的是生活,暗里汹涌的更是生活,不是吗?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日本横山一家的故事,久违的一家人在大哥的忌日团聚所发生的一切。这里的一切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步履不停的一生,结婚、工作、离家、团聚、分别.....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家庭平凡、简单、温馨的生活,子女成长,儿孙绕下,父母年迈,子女成长,亲人离去.......、这就像一个母亲在不紧不慢的诉说着生活的琐碎事情,更像一个孩子在岁月的长河慢慢的的成长.......

“母亲是一个不会把东西丢掉的人,在家中的冰箱或者置物柜里面总是塞满了买完东西后的纸袋”,这多么像我们老一辈的父母,饱受过物质的匮乏,经历过穿肠过肚的饥饿,也触目惊心的目睹过战争的残忍,于是养成了囤积东西的.习惯,就像冰箱里“竟然有前年过年时候的鱼板”。他们用囤积的方式抗议着过去艰难的岁月.......就是我的妈妈,经常在冰箱里塞满了东西,有时候是整整一冰箱的馒头,有时候是整整一冰箱的土豆,深知是半年前的一只鸡,又一次竟然还有去年的牛肉,尽管我用尽各种办法告诉他这是多么的没有必要或者是更大的浪费,可是却始终没有办法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所以我总是偷偷的偷偷的扔东西,只有这样记忆不断衰退的他们才不会记得那是被我拿出去扔掉的东西。

我用我们年轻人的家生活习惯强制要求这样他们,更确切的说我用这种对他们残忍的方式拒绝着过去生活的艰辛和贫穷,也用这种方式不断地隔离和疏远着他们,不断地想要逃离,离家更远的地方,生活就真的可以在别处一样了,就像良多一样,也不断地逃离挣脱家庭的束缚,所谓的束缚来为自己开脱,来为自己长久的离家编造冠冕堂皇的借口,因为我们即使为人父母也仍然不能够像父母理解我们那般去理解他们,我们也不能够像他们关心我们那般去关心他们,我们不停地逃离不停的逃离,良多甚至于在每年的一次团聚都不愿意发自内心的回家一次,直到父亲去世,直到母亲脑溢血倒下,才不得不用安装呼吸机的方式来延续母亲的生命,尤其是说在延续母亲的生命还不如是说在为自己救赎,用这种残忍的方式.......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子女真实的写照吗?

父亲去世后,母亲和他去扫墓,母亲说“有一只蝴蝶一直跟着她也去座公交车一样,一直在他身边不愿离开,会不会是你爸爸”,不禁潸然泪下,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这种孤单和无边的落寞就会如影随从,直至一生。大抵每一个年老的人在老伴去世后也会在不久离开人世就是这个原因吧?

父辈的爱情没有我们年轻人的花前月下也没有我们海誓山盟,可是就这样默默相互扶持着走走完一生,一半的离开苍白了另一半的晚年,一半的离开带走了另一半的灵魂,余下的都是推磨时光,他们不相信生生世世的约定,却经历了患难的真情。

仔细想想,步履不停的一生,真的有那么多的来不及,来不及。突然想起一首诗:

我知道家在北边

但不知道北边在哪儿

这时多想那个指北针

把我一下带回家

家,永远的港湾,父母在家就在,那么就要要放浪形骸于纷杂事务当中,听听妈妈的电话,尽管那是她唠叨了无数次的事情,等等父亲的脚步,尽管那是她不愿意承认的事实,等等父母的节奏,常回家看看,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24

看到1/3的时候,我和老大一起走在往地铁站的路上,我跟他说我正在看他推荐的这本书。他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暂时没什么感觉,节奏很慢,什么也没看出来。他说看到后面就转折了,日本的小说节奏总是这么慢。

最开始看男主也蛮可怜,父母总是念想着已经死去的优秀的大哥,却对活着的自己既讽刺又不上心。于是我开始幻想转折是父母终于放下了死去的哥哥开始看到了他。没想到剧情没有转折,是我的心态会转折。

这样的场景搬到每个人身上都适用吧。做为儿女总希望随着时间的变化父母会按着我们期待的想法对待我们,总是幻想着自己扬眉吐气的'一天。然而事实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彼此的想法都不会变,改变的只有我们失去了他们这一件事。

无论有多少的矛盾,还是要珍惜眼前。

外婆走的时候那段时间妈妈每天都在家里哭,一直说我已经没有爸爸了,现在也没有妈妈了...每次连我也忍不住哭了起来。一方面想到自己的妈妈已经步入中年,还是会脆弱得像个想要妈妈在乎的小孩;另一方面想到若干年后的我也要经历这些,应该也是这个样子...妈妈对外婆已经照顾得很上心了,外婆活着的时候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妈妈变成这样,我也许也没办法做到形影不离。然而即使她付出了那么多,依然是满满的后悔...

我对父母也有很多芥蒂,父母对我的选择也不全赞同,所以现在的我还是选择了远离父母。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矛盾的悲哀。看完这本书也忍不住一直在哭,却除了哭什么也做不了...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25

很喜欢这种温情的文字,又特别害怕看,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敏感之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八个字,小学时就学到过,却从来没能理解它的意思。转眼间,成了24岁的大姑娘,总感觉自己还是原来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又觉得自己饱经沧桑。看这本书时,我总会想起父亲,要是他还在,那该有多好。

父亲留给我的记忆,是小时候他在外打工,妈妈带我打电话给他要糖吃,是我上高中时他一月一次大晚上的接从县城回家的我,是他在家门口颓废的坐在小椅子上孤独的背影,是他在医院检查鼻子时痛苦得泪流满面的面孔,是他在床上疼痛难忍的`打转转又不停地喊我名字,是他在我高考期间凌晨发消息安慰我说他睡眠很好,不要担心,是他微张着嘴呼出的口臭气味,是他在我赶回之后手掌的温度渐渐褪去......

呵……我为什么要在大晚上的写这些,五六年了,一直无法释怀,逝去的人并没有消失,他们的面孔反而更加清晰与深刻。要是我是漫画家,我一定会把父亲的记忆全部画出来。

书中的母亲思念着逝去的儿子,而我想念我逝去的爸爸。

人生总有一些来不及,这些遗憾,会跟随我们一辈子,但是生活还得继续,不是吗?生命总是在不停的更换交替着,未来等我有了孩子,我也会有新的羁绊与牵挂。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那么,就先做好还来得及的事情吧,比如,温柔待妈妈,常给妈妈打电话,多回去陪陪她。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26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

和良多一样,小时候的自己对父母充满了崇拜。上小学时,父亲对我而言就是万能的百科全书,无论是学业上遇到的重重难关,还是生活中产生的古怪问题,父亲都能为我解决。修电器,干农活,答疑解惑,上下学接送我和弟弟,也能很快和我们打成一片。听爸爸讲他过去的光辉实际,也是白听不厌,同时也享受着父亲以我为荣的快乐。童年的回忆里,妈妈则是扮演着严母的身份,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拿着一捆竹棍,不听话就抽我,经常能被打出血,皮开肉绽。是真打啊,去年和室友聊童年的时候,兴起时翻自己的旧伤还能窥见过去被家暴的“阴影”。

等到长大一点后,父亲的眼界在“见多识广”的我们眼里变得短浅且狭隘。曾经父亲津津乐道的光辉事迹在我们眼里也成了吹嘘,再加上母亲曾经对我们的家暴,导致之后我看到母亲都会蒙上一层恐惧的情绪,而弟弟也是直接和父母杠上了,拳脚相对。在外人眼里乖巧内向的孩子将浑身的刺都对准了家人,猜测,怀疑,否定,隔阂,冲突,再加一点点的温馨,构成了整个家庭的全部基调,敏感且脆弱,谁都不肯妥协,终于两败俱伤。也曾一度想要逃离,逃离生我育我的父母,逃离这个生长了十多年的城市,越远越好。

直到后来,坐在父亲的摩托车后,靠在父亲的背上时,父亲头上的白发晃得刺眼,曾经能给人挡住风霜的背似乎也随着时间而逐渐弯曲。而妈妈也时常隔一段时间就去染发,以此来掩盖她那成簇生长的白发。谁都不服老,可谁都会老。

我只能不知所措地远远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

父亲还是爱津津乐道他的过去,母亲还是如过往一般尖酸刻薄,只是再没提过她的'竹鞭。从前的父母霸道固执,不可理喻,现在依然固执且不可理喻,但似乎也能开始理解。没有真正经历失去过亲人,但也曾做过多次亲人逝世的梦,每次醒来都是泪湿枕头。也曾在梦里哭出声,醒时父母关切的眼神告诉我,还来得及,还未失去。

还未失去,可从未珍惜,或者说正如良多“顺着眼前的状况随波逐流,事后却反悔不已…”在外求学,却几乎从不给父母打电话,每次父母打电话给我,询问我在何处,絮絮叨叨地想让我的未来往他们期待的方向,这时候就会嫌他们唠叨。回到家中,也是更多地将自己封锁在房间,关闭亲人沟通的渠道。能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但似乎从未真正进行交心。父母觉得我们还是孩子,所有决定都是不成熟,我们笑他们或许迂腐,不懂变通,囿于“短浅”的眼界。互相不理解,或者说互相不愿妥协,固执地监守自己的阵地,是的。这就是我们的故事,一个和良多家庭非常相像的相处模式。有欺骗,有猜疑,有抱怨,有冲突,累,也时常充斥着负面情绪,而更多的是温馨。而温馨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时关怀躲藏在欺骗和冲突背后,害怕对方担心,害怕对方误入歧途,也会有恨铁不成钢。

有时候会想要向父母表达爱,但有些亲密的话,对最亲近的人似乎总是说不出口。人生路上,步履不停。至少现在还来得及。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27

看完,竟然泪水模糊了眼。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衰老,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而死亡,更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衰老和死亡都是不可逆转的。

小说以缓缓的笔调叙述着主人公和父母在一起的两天中的所思、所感、所想,看似作者对父母的不耐烦,却字字句句体现了主人公的后悔和遗憾。

早逝的大哥是藏在母亲心中无法释怀的痛,这种痛,就连作为老二的小良也不能感同身受,因为他不是母亲,他体会不到母亲的痛。而这些痛也只能用“恨”来转稼。我感觉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没有人可以恨的话,就只能自己承受痛苦了。

所以让那个用儿子生命换来生命的人,承受一天的不自在和不安,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母亲为此失去了最爱的儿子。

其实小良是深爱自己的父母的,文中几次提到答应陪父亲去看一次足球,却没能如父所愿,没有让母亲坐上儿子买的车,这成了父母去世后,主人公后悔不止的原因。

所以趁父母还在,好好陪陪父母,陪他们说说话,散散步,吃吃饭,看看电视,有一句话,不仅对于恋爱中的人适合,对于渐渐老去的父母更是适合,那就是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

不要光顾着自己的自由与舒适,不要嫌母亲唠叨,不要嫌父亲越来越孩子气,年老的父母更需要的是孩子的爱和关心!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28

这本书,如果按寻常一点的比喻来讲,像是平静大海下涌动的暗流,这股暗流最终将带你去向黑暗的深渊,抑或是光亮明媚的清澈水域,那最终须得有自己把握。

跟着地铁做轻微摇晃,读着这本书,不经意间,心脏被精细的手术刀划过,冰凉而又刺痛。

我怀疑这可能就是当时我想说出口却始终无法说出的东西。难以言喻,无可奈何。

想起《狗十三》,然而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却通过多方的宣传 ,新媒体上的喧嚣,我大致就知道是怎么样的父亲,最终造就了怎么样的女儿。

在是枝裕和的这本《步履不停》里也是一样。

“我”为什么会害怕回家,“我”为什么会对生我养我的父母产生畏惧甚至恐惧,“我”为什么对死气沉沉的'家庭气氛感到窒息?

说实话,我感同身受,甚至现在依然存在。

那种对“家”的恐惧感,同时又有对“家”的眷恋,既矛盾又纠结 去,让人不得不想逃离,父母亲却依然为自己的行为义正言辞,实际那是“爱”却太让人窒息了。

我现在处在23岁,但我知道即将将要面对的便是此书后半部分,父母老去而我应该在他们老去的时间中做些什么。

可是依然感到很刺痛。不舒服。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29

人生总有一些不如意,不能以一个人的人生去衡量所有人的价值短长,去判定他存在的意义。

哥哥过世了,”我“便成为了全家人的希望。

“孩子总是不能按照父母的期望长大”。这是书中反复多次提到的一句话。

“我”没有如愿的接替哥哥的班来接替父亲的班,成为了一个没有长久正当职业的男人,并且娶了一个带着拖油瓶改嫁的女人。

所有的这一切,在每次的家庭聚会上,被亲人们拿来跟哥哥比较。

“如果哥哥活到了四十五岁,他也不一定按照你们的意愿还在继续从事着医生的职业,也许也离婚,也失业……”这些我没有说出口。

父母总是以一个人暂时的荣誉,来判定另外一个人的一生的价值长短,来设想他未来可能会获得的一切。

是的,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身边真的很多。我们要对每一个生命的选择报以宽容。

生命的价值不以职业的高低来评价;人生的价值不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

那些热爱并以此为终身追求的职业的人来说,都是可敬可爱的人。像是《树上的男爵》,那个从十二岁就住在树上,致死都没有下过树的男爵来说,谁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荒诞可笑,没有价值的呢?他用自己的一生来保护了森林的葱荣;用他顽强的生命,战胜了狼袭的恐惧。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服输的一面,有自己不被人超越的一面。人生漫长,人生的价值,还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30

记得第一次看到“步履不停”这个词,是淘宝一家卖的很好的女装店铺,当时想店主也太文艺了,难怪衣服也会卖的这么好。今天看到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书名啊,抱着读读看的心理,翻开第一页,结果第二第三,一口气地读了下来。

一篇纪念父母题材的小说,跟很多这类小说不同的是,作者除了写父母的优点,更多的是通过生活琐碎小事写父母的缺点,父亲的霸道暴躁母亲的挑剔虚伪,作者也不回避自己对父母的那种厌烦情绪,但字里行间又充满温情,也许这就是生活,生活从来都不是完美,人也是,我们不能接受别人身上的缺点,但也迷恋他们身上的种种优点,爱与恨总是很莫名其妙地交织在一起。比如自己有时候打电话听着母亲唠叨些没用的小事,用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干涉别人的生活,总是不自觉的恼火。但一听到母亲说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又忍不住发自内心地心疼,总是想去多赚点钱给母亲一个好的安逸不会因为金钱而操心晚年生活。也许这就是肯在骨子里的`一种叫亲情的东西吧。

很多感情只有在彻底失去了才会懂,所以才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追悔莫及,或许人生总会有些费尽力气也无法挽回的错过。我们看着别人犯错后忏悔,还是走在同样的道路上。我失去了父母,而我又变成了父亲,在这一代接替一代的延续中,生命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31

这个民族的细腻对情感更精致更微观的表达让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而这本书也是我划线最多的一本了,觉着每一句都传神到位。一个儿子回父母家团聚这么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情就发生在这短短的两天内却让我感觉貌似走完了整个人生旅程。从一个人的视角观察每个人的立场情绪表达,复杂绵密却从不拖沓没有大段的对白没有什么讲解似的剖析完全是用最真也是最敏感的心来洞察亲情的.奥秘。

不管怎样总有一些事是来不及做的。

鸡毛蒜皮的羁绊是每个家庭构建的最夯实的基调。而文章一开始就揭示出双双去世的那份宿命感与父母在现实中“活灵活现”的表达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不断带着我去反省甚至有些地方让我十分压抑并不想跟着作者的情绪再递进下去人生怎会如此悲凉…

而我们不管怎样扮演角色又怎样在互动中快乐忧伤迷茫,我们终归要共同走向一个场景面对死亡。养育我们的父母并不会因为与我们怎样的爱恨情仇便给予我们阻止一切走向终点的超能力我们能做的就只有目睹见证与无可奈何。

作者把这个人生命题原风原貌的铺在我们面前,虽然没得选择但已经给出了答案。不管这个生命的魔咒如何生死循环我们能做的就是善待父母爱他们就现在。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32

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时候,我的人生已经往后翻了好几页,再也无法回头挽救什么。长大之后才发现,父母不可能永远都像以前一样。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我们之中有太多人不明白,也包括曾经的“我”。

又到了一年之中不得不回家的日子。“我”与妻子,和她的`儿子一起坐在列车上,商量着这次拒绝父母留宿的托词。不是不想念,也有许久日子没有看望他们了,只是一想到即将面对的是什么,带着新婚妻子的我,内心不免忐忑。然而,仅仅几年之后,自己是无比后悔今天的所作所为。

“我”,已步入中年,却刚与一位带着男孩的女子结婚;甚至于回家那天,还未收到新工作的面试通知。这就是是枝裕和笔下的男主角,与同样碌碌无为的我们在无数瞬间重合。不知是否可称为近乡情怯,我们和“我”一样,在归家时,内心都隐藏了一些不确定,甚至于害怕面对自己的双亲。也许是期末成绩,也许是曾多次向他们索要生活费,也有可能是忧于父母的唠叨。

即使没有书中的那些巧合,在现实生活中仍有这么多足以让我们害怕的存在。“我”是害怕的,所以忐忑地度过了这一天。连临走之际,也都未曾与他们好好告别。生活是残酷的,你再想告别时,他却告诉你,已经来不及了。

父母在我们成长时,也迅速衰老着。从夹杂着银丝,到两鬓斑白。在这快速的衰老面前,我们也只能手足无措地面对着同样手足无措的双亲。或许过去内心还隐藏着儿时的怨怼,可你也知道,在这么多年的幸福生活后,它们早已随风而去。在这各自余尽的日子里,我们所能做的是,珍惜以后每一次的相聚,做好每一次的告别。

不要爱的太迟,有些心意,不可等某个日子;不要爱的太迟,有些告别,不能留给下一次。步履不停,错失太易,请,在余生放慢些脚步吧。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