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之道与修身之道散文

来源:文书网 3.07W

自古以来,寺庙与道观多藏于高山或密林中,与大自然息息相通。故历来就有所谓“寺必有茶,僧必善茗”的说法。

品茶之道与修身之道散文

我国最早种植茶树是西汉时期四川蒙山甘露寺的僧人吴理真,他将七棵茶树植于清峰,被当地人称为仙茶。大唐天宝年间,唐朝廷在此建立了唐明皇的御购茶园,“蒙山顶上茶”由此闻名天下,这是佛教与茶最早的记载了。饮茶,从科学角度讲,对人体有诸多裨益。助消化、去血脂、生津利尿等等,而茶本身的淡与雅,又为人的修身养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乃至不少地方的人,一日无茶便口中无味,生活少趣。

佛教禅宗主张静气养性,提倡坐禅。暮鼓晨钟里诵经念佛,不免人困乏力,而茶可以清心、提神、醒脑,茶便理所当然成为僧人的伴侣。僧人也由此与茶结下了宿命的缘分,千百年来,僧人们长期种茶、制茶、泡茶、品茶,总结出很多各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由于茶在世间的`广泛普及性,茶同时也成为寺门僧人联系世俗、接待施主说天道地、讲经释法的特殊媒介物。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种种趣话、禅谈便是最典型的一个例证。如果说懂茶,僧人似

乎最为在行。真正的品茶高手,必戒骄狂、浮躁,心静如水,如此方能品茶之高低。此与佛教的为人讲究同理。一般修为较高的僧人,对人对事怀宽容惜悯之心,不做过头事,他们所损失的常常不过是眼前的虚名小利,而得到的却是整个身心的自由自在。故,以此心态植茶、用茶,可深得茶理,亦可深得茶味。

能平和,能静心,这既是修身之道,品茶之道,同时也是一种优雅的养身之道。

专家:“烘青”普洱越存越苦无收藏价值

传统的普洱茶加工过程,毛茶干燥要以日光自然晾晒才不致损害茶叶中的有用物质,但由于日光晾晒受场地、天气等条件的限制,目前不少茶厂为了多产,采用了烘干机高温烘干的方法。多数业内专家认为:烘干机烘过的普洱茶会越存越苦,没有任何收藏价值。

云南省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邹家驹介绍:云南省茶叶公司有关普洱茶原料的文件,规定必须使用晒青加工工艺,不得在普洱茶中拼入烘青、炒青或用其他工艺加工的原料。

“鲜叶经过高温杀青,破坏了酶的活化,但多酚类化合物并未消失,变化仍在进行,只是氧化的途径有所改变,主要是在湿热作用下发生非酶促性的自动氧化。湖南农学院专家测定,如鲜叶的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为15.24%,杀青叶仍有14.5l%”。

“烘青与晒青的唯一区别,在于干燥方式不同。烘干机内温度高达130℃以上,只用6~7分钟时间,便可结束茶叶的干燥过程。高温杀死了茶叶内残余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凝固了茶叶内的多酚类化合物,中断其进一步发展变化的条件,或改变了发展变化的方向。科学家就多酚氧化酶的动力学性质作过实验,最适宜的温度为37℃,极端温度60℃,超过60℃以上使酶迅速失活——烘干机让普洱茶失去生命,只会越存越苦”。邹家驹的话挑明了“烘青”普洱是没有收藏价值这个道理,他道出了一个为众收藏普洱茶人所惧怕的加工工艺“危机”。

近几年来,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机制晒青毛茶,即经滚筒杀青或锅炒杀青后,经揉捻机揉捻成条,再经日光干燥而成。邹家驹说,茶菁经摊晾萎调,含水量降低,用滚筒进行杀青不致温度过高,所以并未对茶叶的内含成份造成大的影响。但是,毛茶干燥是以烘干机进行还是以日光自然晾晒,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加工环节。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