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读书笔记

来源:文书网 1.52W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老残游记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1

1903年8月,刘鹗写作的《老残游记》作为一个思想开明、勇于进取,具有富国救民热情的实业家,刘鹗的事业艰难坎坷,屡屡失败《老残游记》是他为中国的命运也为自找命运而痛惜,希望唤醒沉睡中的民众,补救残破的国家的哭泣之作。

《老残游记》批判晚清社会的腐败,其视角更为独特,着重揭露所谓的清宫之罪恶和所谓好官的昏庸,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政治的统治支柱,习谓切中要害。

《老残游记》的描写艺术从它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称赞。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形象刻画,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气氛渲染,刘鹗的文笔都举重若轻,清新朴素,情境逼真,气韵生动。

胡适先生说:《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用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烂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写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

《老残游记》二十回,1903年发表《绣像小说》半月刊,至十三回因故中止,后续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原署鸿都百炼生著。作者名叫刘鹗,字铁云,清天江苏丹徒人,生于1857年,卒于1909年。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却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懂得算学医学、治河等实际学问,曾先后在河道总督吴澄、山东巡抚张曜处作幕宾,帮办治黄工程,得到很大的声誉,又曾向清廷建议借外资兴筑铁路,开采山西煤矿,事情虽非经刘鹗办成,但在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虎视眈沈、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时候,这种不惜有损主权以维护清廷腐朽统治的主张,显而易见是违反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遂被视为“汉奸”刘鹗也终因不得志于清廷而去经商,有地多少次创办实业的计划,最后都一一归于失败。庚子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联军购得太仓储粟,设于粜局,以振北京饥困,1908年清廷即以私售仓粟加以逮捕,流放新疆,次年七月病死于迪化。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成于1906年,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揭发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客观上帮助人民认识到对整个官僚集团是不能寄于任何希望的。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甚而是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2

在本书开篇中华书局编辑部对《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生平的经历、写背景和写作的愿景作了精要概括与介绍。恰好我也不想去总结期间暗示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一方面阅读尚浅无法把握,另一个原因是自己也不想去深究那些沉重的话题,那我就随意谈谈自己的一些感触。

《老残游记》全书读下来就一个感受——舒服,全书没有感觉到明显地刻意宣泄,没有华丽的修饰。无论对于场景还是景物的描写,用的都是类白描的写法。读的过程中,仿佛有一股当时人们生活的气息和状态迎面扑来。中华书局编辑部用醒民济世的哭泣之作来概括本书,但说实话读完本书的正文和续集,我看到更多的是醒民之叙事,未见什么好的济世法。醒民来自于本书对于宫保等官僚的腐败无能和社会整体的盲目顺从,但济世在本书却不多见。在本书正文玙姑和黄道龙探讨儒释道和续集老残来到阎罗殿的经历中,感觉是在强调“尊良知,尚实行”的济世之道。但我觉得这倒有点像济己之道,在当时的背景下此种靠个人道德上的改变,缺乏传播媒介,实难济世。另我惊喜的是,在后来的编外卷中反倒读出了真正的济世之道,外编卷中作者提出了社会风气沦落至此,较为本质的原因在于权大于法,法律成为当权者奴役百姓的工具。救国图存之道,实为推动社会变革。用平等的法律制度,将当权者的公权和私欲分开,将利益关进制度的笼子。

刘鹗在自序说因感情愈深,其哭泣愈痛。人只有在乎一样东西,那件东西才会具备影响你情绪的作用。那是不是在乎的东西越少就愈好呢?也不竟然,在乎的东西少了,情绪起伏是会少,可是能感受的美好也必然随之减少。在本书续集的序作者感叹道我们并不能控制时间的流失,但可以记住我们生命中那些难忘的事,同时也要记住曾经那些梦想。我觉得这倒提醒我,我要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有意义,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当然这并不是让我刻意的去创造那些看似难忘的时刻,而是要努力去提高自己对时间、对生活中美好有意义,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敏感度。这样我对情绪的感受必然浓烈,对时间的流逝也不至于麻木至翻了几个小时手机而毫无知觉。

我看到本书中关于申子平过桥、环翠下山,应害怕而蒙上眼睛的叙述令我印象深刻,这和现在心理学上所说的鸵鸟心态如出一辙。"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作者应是想借此表达出,当时社会的一种对现有问题假装视而不见,明知问题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付诸行动,结果只会使问题发展地更趋复杂、更难处理。这和文章开篇船上人的行为也很类似,明知船之将沉,却只顾杀船员杀所谓的异端,却听不进任何能使船脱险的方法建议。但这只是一面,而后作者又举了逸云爱任三爷的例子阐述了另一种极端状态。逸云深爱着任三爷,为此她想尽种种方法想嫁给任三爷,但最终又因为各种顾虑从未付出任何行动,用逸云自己的话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不如睡我的觉吧。”这无疑也是现在多数人面对问题的办法,一种是假装视而不见,等问题严重到不得不面对时再去解决,一种是只是单纯的想从不肯付出一点行动,我想正确的做法应是不去逃,勇敢追。因此努力去找寻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并付诸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再用自己的理智去一个个解决行动过程中的困难。因为放弃总是比坚持容易,放弃的理由往往只需要一个。

本书还探讨了一个入世和出世的问题,在书中能做到的一个是赤龙子,逸云也算得半个。我感觉作者虽然在书中对儒释道有一番探讨,但全书感觉作者还是比较受老子《道德经》影响,老残就是有点典型的有德而避世,尽量无为不争的一个道者形态。由本书看来,我倒觉得入世和出世却好的态度,或如书中赤龙子所言,这只能作为一个精神戒律,断不能作为一个具体行为准则。一旦认为真的可以在入世出世上有具体的行为标准,倒会显得滑稽可笑。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3

今天看老残游记,读到老残拿了药水去救人,看看头上的题目,想必人是被救了,就打算翻过去几页看下一回,不料下一回就是老残续集了,就不打算看了。

这是本好书,淡淡的科技色彩杂列在其中,使之比起其它的明清小说来,清新异常。如果不是1920年之后我国文化翻天覆地的一种改革方式,我国的知识分子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子,大部分是“有知识无文化”,而成为老残这样的人。老残是一个热爱科技的人,而且不辞辛苦,愿意身体力行。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4

白居易形容琵琶声音之妙有“大珠小珠落玉盘”,李贺形容箜篌之妙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些都是诗句。全面描写演奏之妙的,当属刘鹗的《老残游记》。如果读者不嫌累赘,笔者可以选两段共同欣赏。

《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写白妞与黑妞的评弹表演。黑妞先出场:

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接着写白妞出场: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捶子轻轻了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象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转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以登泰山作比,堪称妙趣!然接下来以黄山作比,更妙。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又以烟花作比,妙绝!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这里,刘鹗也卖了个关子,他并不先告诉读者是谁在对白妞和黑妞的表演发议论,而是先写他评论的内容,然而再通过“旁边人”告诉大家这就是诗人王梦湘,这也是写书的妙处。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5

《老残游记》是清末刘鹗以“鸿都百炼生”为笔名写的一部章回体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而攻击官吏处亦多”,把它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是由《初集》二十回、《续集》九回和《残稿》约一回叁部分组成的,小说以一个摇串铃的走方郎中老残为主人公,记敍了他游歷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这部小说,总的来说,在以下四个方面比较突出:

(一)通过对酷吏的描写,谴责了封建官吏残忍的罪恶行径

1、“清官”玉贤。玉贤是北京曹州府的知府,号称“路不拾遗”,而这“美誉”的背后却是乱杀无辜、冤案累累。他不择手段,陷害良民,赛过活阎王,此人在任不到一年站笼里就站死了20xx多人,其中“大约十分中九分是良民”。于朝栋一家四口死于强盗栽赃,小杂货店王掌柜之子因直言而遭祸,马村集车店掌柜的妹夫惨遭捕快陷害,等等,都是在玉贤的血腥统治之下,死于非命,而老百姓只能忍气吞声,甚至还得含着泪称他为“清官”“好官”,都是因为不能忍受他的淫x统治,由此而达到路不拾遗的情形,但是此“路不拾遗”不同于古时的路不拾遗,小说中也记述到“大凡酷吏的统治,外面都是好看的”,路不拾遗就极具了讽刺意味。

2、“能吏”刚弼。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过于刚愎自用了。一向以清廉自命,主观武断,刚愎自用。他审理13人命案,既不认真研究案情,也不深入查访瞭解,就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认定是魏氏父女所为,而且一意孤行,乱用重刑,将魏氏父女屈打成招,用时摆出一副清官的面目,将魏家向他说情行x的银票当成罪证,自以为不要钱,不问青红皂白,任意去做,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有他一个人是君子,所以就可以为所欲为,刚愎自用,在他的淫x下,很多老百姓遭了殃。

玉贤和刚弼所谓的政绩都是通过残酷虐民换来的,“官愈大,害愈大,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市则一市残,宰天下则天下死”,深刻揭示了这些酷吏可怕的精神世界,掩盖在清廉之下的是无比的冷酷残忍。

(二)小说涉及到天文地理、医学、水利、文学、佛经、易经和神话传说等,涉及面广,题材广泛。

小说第十回写到黄龙子问申子平为什么月亮十五就明瞭,叁十就暗了的问题,就这一问题,黄龙子、申子平和玙姑都表达各自的见解。

第十一回谈到歷史变迁,“叁元甲子之说”未免具有神秘预言的色彩,但是却预示着社会的变迁。这一回中同样谈到了佛经中阿修罗王与上帝争战的神话故事和《易经》的卦象问题,通过这些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瞭解各代的神话传说和古代文化。总之,黄龙子、申子平、玙姑叁人促膝长谈确实让人受益匪浅。

小说第十四回、十五回写到宫保在治理黄河问题上,盲目相信西汉贾让“不下河争地”的论调,轻率的做出废弃民垫,煺守大坝的决定,以至几十个县,几百万百姓的生命财产被黄河水吞噬。

至于医学方面,老残本身是一个郎中,为很多人只好了疑难杂症,其中涉及到很药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之所以小说可以涉及到如此广博的知识面,与作者刘鹗的博学是分不开的。据悉,刘鹗虽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但自幼受到西方文化、近代科学的影响,精通医学、数学、水利工程等,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做根基的话,很难写出这样的作品。

(叁)通过对老残在阴间的游歷,从侧面写出神鬼观念,因果报应,宣扬要弃恶从善

1、小说第七回到第九回完,用了大量的篇幅老残以鬼的身份在阴间的游歷,记述了阴间与阳间的异与同,并且着重写了阴间的酷刑。这些受酷刑的鬼往往都是在阳间做了坏事,在阴间受到了残忍的虐待,具有因果报应的色彩校

如《续集》第八回中写道用狼牙棒把一个大汉打的血肉飞溅还不算完,还要把他的骨头扔到油锅里去炼,极具残忍;又写道因为口过积恶,而将人拿到大磨子底下去磨,这些都是非常可怕,非常残忍的.。

2、神鬼观念

小说中写到了各式各样的鬼,上至阎罗王,下至唔神、阿旁(凡地狱处置恶鬼的差役,总名都叫做阿旁)。鬼是可以成为的神的,他必须积善成德,才能登极乐世界。《续集》第九回最后写道老残身上带有檀香的味道,被认为是在阳间结的佛菩萨的善缘发动,就要上西方极乐世界了,说明了人只有为善才能得道成仙,道极乐世界去享福,而不是在阴间受苦受难。

3、阐述了道与钱、钱与罪孽的关係,宣扬弃恶从善,弃除拜金主义

《续集》第七回通过老残的口吻写道“道比钱有用,你想,你虽不算富,也还有几十万银子家私,到如今一个也带不来,倒是我们没钱的人痛快,活着双肩承一喙,死后一喙领双肩,歇耗不了本钱,岂不是妙”,又通过梁海舟写到了“你知道银子是带不来的,你可知道罪孽是带的来的罢,银子留下给别人用,罪孽自己带来消受”。

(四)《老残游记》刻画了叁个优秀的女性形象

1、白妞王小玉。第二回中写老残在明湖居听白妞姊妹唱北京梨花大鼓,写了白妞的聪明和对改革梨花大鼓所做的努力,见到本人后又刻画了她的外貌,尤其写了她的眼睛,而她那悠扬的歌声更是令人陶醉不已,“余音绕梁,叁日不绝”。

2、《初集》中的玙姑。申子平在去请刘仁甫时得遇玙姑,着意刻画了玙姑的才学,她的言论很是令人受用,在那个妇女不受重视的时代,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3、《续集》中的逸云。小说中用了很多回的篇幅记述了逸云和任叁爷的热恋,并且採用的是自白形式,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将一个青春少女对于情欲、物欲的强烈渴求和盘托出,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6

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啕。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其间人品之高下,经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

马与牛,终岁勤苦,食不过刍秣,与鞭策相终始,可谓辛苦矣,然不知哭泣,灵性缺也。猿猴之为物,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栗,至逸乐也,而善啼——啼者,猿猴之哭泣也。故博物家云,猿猴,动物中性最近人者,以其有灵性也。古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断人肠。”其感情为何如矣!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痴儿哀女,失果则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为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想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

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7

从古自今,有多少热爱旅游的人,又有数不胜数的游记,让人爱不释手。这次,我就读了一本晚清的讽刺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主要以主人公“老残”游览各处风景,听闻各处景观的见闻、记录。“老残”是主人公的绰号,老残实姓‘铁’,单名一个‘英’字,号‘补残’因慕懒残和尚煨芋的故事,逐取“残”字做号,大家慢慢就称他为“老残”了。

其中,多处语句优美,如开头的“这阁造得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十分壮丽。西面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嵘千里……”如“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加在里面……”再如“又极力骋起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也有多处写了众多冤案、官僚的凶残、不分黑白……让人回味无穷。总的来说,《老残游记》真是让人拍案叫绝的一本好书啊!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8

被鲁迅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代表作”的《老残游记》中,有不少关于山东民间风情的描写。该书第三回、第十九回都写到老残摇着串铃行医、私访和在济南被请到“高公馆”诊病的情景,其中涉及到许多过去山东的民间医俗,读来饶有兴味。

当时正值清朝末年,小说所写的济南、齐河等地,既没有当今这样的医院,也缺少好的医疗条件。人们得了病,主要靠中医、中药治疗。而当时的中医,又有“坐堂医”、“挂牌医”和“走方郎中”之分。

“坐堂医”亦称“药铺先生”,是指在药店内坐堂的医生。据说汉代名医张仲景曾官至长沙太守,他常在公堂上为民诊病。人们为纪念他,遂把中药店聘请来的医生称为“坐堂医”。后来自家开药店兼行医的人,也被称为“坐堂医”。光绪末年济南著名中医曹广勋,就在济南城里开设过博济堂药店,坐堂行医。知名最早的老字号、明朝开业的颐寿堂药店,其业主徐某也是由河南来济的坐堂医生。此外,当时济南比较著名的药店还有千芝堂、济诚堂、庆育堂、东永宁、继善堂、育德堂、一元堂等;稍晚一些的1907年,北京同仁堂药店的少东家乐镜宇(即电视剧《大宅门》中的白景琦),也在当时的院西大街创办了宏济堂药店。这些药店多数都有自己的“坐堂医”。

有的中医大夫,自己挂出招牌,只诊病处方,不开店卖药,这样的医生就叫“挂牌医”。“挂牌医”多为名望很高,就医者车马盈门,不以卖药谋生,图个清高的“名医”。也有少数人刚刚从医,没有资本,开不起药店,所以只看病不卖药。

“走方郎中”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的行医处所、走街串巷行医的中医大夫,又称“游方郎中”、“江湖郎中”等。这些人有的以处方看病为主,兼带卖药;有的以卖药为主,兼带看病。有些江湖医生常常一手提着药箱,一手摇着串铃,边走边发出一串串“当啷啷、当啷啷”的铃声,人们便称这些“走方郎中“为“铃医”。《老残游记》中的老残初到济南时,就是以“铃医”为职业,替人看病谋生的。“铃医”使用的串铃,多为铜制或铁制,呈圆形,中空,里面有几粒滚珠,可套在食指和中指上摇动发声。传说唐朝时,有一只老虎难受地张着嘴来找名医孙思邈治病。孙思邈一眼看出老虎的喉咙里卡着一根骨头,便随手取来一只串铃套在胳膊上,迅速地伸进虎口中将骨头给拔了出来。那老虎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串铃上,没有伤及孙思邈的胳膊。从此,人们又把串铃叫做“虎撑”。

老残在高公馆为高公的小妾看病,并不能像现在这样可以随便地“望闻问切”,自由地跟女病人交谈,而是跟病人间隔着一层帐子。诊脉时,“帐子里伸出一只手来”,“诊了一只手,又换一只”……直到需要看看喉咙时,才肯“将帐子打起”,露出女病人的“庐山真面目”……可见当时就是医生诊病,也有着严格的男女界限。除此以外,医生看病还有许多禁忌。如平时出诊,忌敲患者的门,俗有“医不敲门,有请才行”的说法,敲门被认为是找上门看病,对病家和医家都不吉利;过年时医生忌出诊,怕“触霉头”,除非给双倍诊金“破灾”才行;医生还有“施药不施方”之说,即可以送给人家药物,不能送给人家药方,送药方等于砸自己的饭碗……

该书第十九回还写道,老残为昭雪齐东村的大冤案,救治13条被毒害的人命,亲自到省城的中西大药房作调查,“次日,又到天主教堂去拜访了那个神甫,名叫克扯斯。原来这个神甫既通西医又通化学……”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在我省济南等大城镇中,已经有了西医西药;人们的治病方式,也从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单一的中医中药,转入中西医相结合。当然,这种从清康熙年间才传入我国的西医西药基础还很薄弱,它在我省的普及程度也很差。在广大城乡中,中医药仍然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9

记得在中学课本上就学过《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白妞说书”一段,选段中对王小玉唱大鼓的描摹可谓绘声绘色,仿佛令人身临其境。起先在赞美黑妞的才艺时用了“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我觉得如是描写已是登峰造极了,可万万没料到,下面出场的白妞更胜一筹,刘鹗用烘托手法和生动贴切的比喻,极写白妞的唱功,那起伏不定、百转千回、撩人心魄的声音真如从文字中发了出来似的,然而这只是作品中的一段散文化的文字。

《老残游记》绝对是世界级的文学名著,可以作为铁证的是它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捷克文、匈牙利文、朝鲜文等8种文字,在海外广为流传。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人最早触摸的近代小说就是《老残游记》,一个世纪以来,各国汉学家对这部体现了作者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美学理想和富有哲理意味而在艺术上又有所创新的小说表现了极高的热情。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引起强烈反响的中国近代小说非常鲜见,《老残游记》却能独占鳌头。令我担忧的是,这部作品在图书市场上可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即使它已被公认为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然而国内对它的研究却很零星。我无意于从整体上概括这部作品的面貌和内涵,怕在叙述过程中犯了大而无当的大忌,所以决定从老残这个人物入手,当然更多地是从书中的老残入手,刘鹗生逢乱世,亲眼目睹帝国薄暮,此书也是刘鹗个人情感之寄托,但如果再分析作者与老残的相通之处,就需要很大的篇幅了。见微知著未尝不好。

走方郎中老残甘于淡泊,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他虽有方外之心,却也有匡时济世的悲悯情怀。名利本为浮世重,人到无求品自高,老残身上有这样的气质。可隐逸的读书人终究成不了真正的君子或圣人,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济世如水,润物不止,应该是“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老残足踏山东大地,能心系国家、民族和百姓疾苦,是非分明,竭其力解民倒悬,实在难能可贵,这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道义所在。老残独具慧眼,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沉疴,而所视、所思、所言、所行又十分震撼读者心扉,他厌恶伪君子,他深知“君子不器”,他胸怀天下,民之痛苦呻吟亦扎在自己心头。假若撇开老残的政治理念,我认为老残是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他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却视名声为粪土,这同一般意义上的君子还有差别,历来君子都是“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老残一点都不在乎,这也是我认可老残的原因所在。

老残的精神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精髓是难以分开的,中华文化的三大主干精神是:大同小康的理想论;中庸之道的方法论;君子之道的人格论。我觉得老残的精神支柱似乎也与这三大主干密切相关。试看书中老残一直是关注国计民生的,不仅他的身体在游历,他的灵魂也在游历,老残向来侠肝义胆,不忘自身使命,对于那些草菅人命、以鲜血染红顶子的所谓的“清官”,他嗤之以鼻,题诗道“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这充分说明老残为百姓着想的坚定立场,老残也是精英阶层知识分子,但同时也能深切民瘼。即使现在看来,老残的政治理念反动落后,他恶毒地诋毁和诅咒义和团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始至终对腐朽不堪的清政府抱有幻想,他认为最高统治者并没有错,错的是一些不顾大局、蒙蔽君上的爪牙,这忽然令我想起了宋江,他们两人的确有相似之处。我细加推敲,发觉老残不是没有认识到封建政府的没落,而是他作为一个儒释道文化熏陶出来的传统的知识分子,难免有一种稳定的文化心态,在他的潜意识里宁愿不变革也不能乱,经过反复调试的秩序会构成一种稳定,沉淀着文化的规则会构成一种防卫,所以他决定给那艘漂浮在海上行将被风浪所吞没的破旧帆船送去一个最准的罗盘针,他认为这是眼下的唯一良策,在他的思想中百姓是“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大同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终极理想,但从上古之后从未实现过,而小康在盛世之中是可能出现的,标志就是百姓不会无端遭受荼毒,生活安居乐业,老残痛斥那些刚愎愚顽、颟顸昏谬、嗜血成性的暴政“清官”,就是他灵魂深处关于大同小康的理想,也就是说,老残把百姓置于自己心目中最高的地位。

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庸之道”是中国文明送给世界的“大礼”,那么老残的“中庸意识”在书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皆知,中庸不是和稀泥,而是关注一切极端的积极探索。老残认为,假使来势汹涌的义和团“乱党”或思想激进的革命党占了上风,本来就疲软无力的清王朝会雪上加霜,更加一蹶不振,到时统治者失去正统的统治地位尚在其次,而社会底层更会哀鸿遍野,惨不忍睹,这造成的恶果是整个国家陷入乱局,从而一发而不可收拾;假使那艘濒于倾覆的破败帆船得不到一些西方文明的修补,那么船上的人都会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偌大的中华帝x就会沦落侵略者之手,那些肆意搜刮乘客的“下等水手”死了也就罢了,但船上多数是过惯了安稳日子的寻常百姓,他们才是江山社稷的主体,所以为今之计只有送去最准的罗盘针,为王朝指出一条前途光明的道路,否则又会走向一个极端;当然,那些为非作歹的统治阶级走狗必须要铲除,他们是在统治阶级面前搬弄是非、在百姓面前爱寻衅滋事的群落,这样的人越多危害就会越大,如果一再放纵他们的无耻谰言和流氓行为,那么社稷之船会倾覆得越来越快,整个国家机器的平衡性就会被这群人打破,老残不允许这样的极端发生。

老残志在做隐名的君子而非伪君子,士人阶层多有君子之风。老残不会陶醉在大明湖的秋色、桃花山的月夜和冰封的黄河中,他知道这些只是他一人的精神家园,而非安身立命的价值归宿。像玉贤、刚弼、张宫保这样的官员,应除去务尽,他们带着虚伪的面具大行其道,还恬不知耻地在百姓中“翩跹起舞”,没有丝毫的自省之心。无论在儒家还是在道家,老残都是和他们对立的。老残无权无钱,仍能设身处地站在底层来观察社会机制,那些“清官”则全凭主观臆断,那么“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如果仅仅从现代人的眼光来批判老残的政治理念,我想得出的只是皮相之谈,我们应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老残,老残称得上是仁者、智者和勇者,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悉为百姓。

我想,无论社会发展速度快慢与否,我们都要重视中华文化中的善和爱,这两个字是崇高的,是神圣的,我在阅读《老残游记》的过程中很少地去关注老残落后和反动的一面,更多地是寻找他思想内核中的善和爱,一部经久不衰的名著就是因为他的经典性和流行性,我从中看到的归结起来无非是善爱二字,外国人批判中国文化缺少善爱,其实是他们不了解中国。我还认为,中国文化的崛起和复兴依旧需要一直蕴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和爱。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