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开春天的核优美散文

来源:文书网 2.34W

一:刨开春天的核

刨开春天的核优美散文

走在三月的路上,一些微小的事物不经意间碰触着我的灵魂。藏在柳枝上的芽儿转眼就走秀在春寒里;黛瓦粉墙下的嫩红或浅绿,是一树一树的梅花,不敢近身去嗅她们,生怕惊了那初初好梦;迎春花不会同时开放,河边向阳处的开得早一些,陆陆续续的,散淡在三月的梦里,鹅黄色的底子,流淌着春的血液。

三月,是冗长的,仿佛一条古运河。季节是岸,自河流的上游到下游,踩着慢四拍,将热情延伸进春的舞台。

期盼花开,因为迟缓,内心忽明忽暗,像一盏暗夜的路灯,冷清而虚弱。梅花、木兰花等依序释放之后,心境也跟着开朗。坐在阳光底下,伸手触摸明亮的光芒,我的精神世界为之打开,里面有一枚果实的核,早在孩童时就种下了,它深埋在时间的土壤里,多少个春天,我想知道它的下落。

有许多事物是一枚果核,春天就是一个巨大的核。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就是在不停地刨开泥土,去发现一些人生的秘密,万千事物的奥秘。

我常常会在春天到来后,走向大片的竹林边,去看芦笋一点点自泥土里挣扎而出,似乎可以看到那些泥土被笋拱得动了起来。而那个空间是阴湿的,寻思这春寒倒是可以使浮躁的心冷静下来,深深地吮吸着大地回春时的湿润干净之气息,将自己置身在春天的核里,和万物一起醒来。

春天的夜晚总会伴着风声下起淅淅沥沥的雨。打开窗,发现这一方夜的空间恰如青瓷碗里的一块乳白色豆腐,清澈而温婉,散发出淡淡的豆腥气,这是人间烟火中的一种气味。黄豆是种子,也可以是食材。这豆腐自然而然让我联想到了它的前世,它原本是珠圆玉润,黄澄澄的如一粒粒金子。仿佛是一场俗缘,它注定脱胎换骨,历经水深火热,清清白白来到人间。

雨凉薄的指尖滑过夜的瞬间,阵阵春雷在天边滚动,春天的核裸露出来,变软了,变酥了,化作一团浅绿色的新鲜气息漫溢开来。春水如流动的豆浆,流过磨盘,绽放一朵朵柔软的花儿,沸腾开来,像一群长着绒毛的小鸭子,涌动在春潮里。年轻时邻村有一户人家是做豆腐的,我常好奇地走近那个作坊,去看他们如何做豆腐的。那纯纯的气味远远地就能闻到。但奶奶告诉我不叫“做”,应该叫“点”。只见他们待冒着热气的豆浆平静下来,便开始点豆腐了。舀一瓢酵酸的浆水,节奏缓慢地沉入豆浆中。瓢便像雨夜的手在豆浆中转圈移动。这动作仿佛花开花落。停下来看一看,豆浆已然是白白的。豆浆稳定后,再舀一瓢酸浆水点下去。这样反复几次,豆浆开始澥了,乳白色的豆腐脑如飘落湖面的花瓣渐渐沉下,这工序用一个“点”字来诠释真是妥帖。有一道菜叫“禅味豆腐”,我想其实整个点豆腐的过程才真正蕴藉了禅意,它是禅心,清空安宁的心。

那么,春天的核是需要禅心去刨开的。

小时候,会因为一个桃核破土发芽而惊喜,发现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很多时候,吃桃子后总将它的核种在泥土里,只是,我常常忘掉把核种在哪里了,偶尔看到家的墙根下有一棵细细的小桃树自青苔覆盖的泥土里冒出来,才记起自己在某天把桃核随意丢在那里的。那时,我很纳闷,为何挖土种下的反而没发芽,这个问题至今也找不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桃核很小,只要有一点点春天的土壤,便能发芽长大,变成一棵果实累累的树。当在生活中接触到一种新事物,往往会令年少的我生发好奇之心,思维触须延伸进去,就像刨开泥土探究桃核是否破壳发芽一样,对一些看似简单的生态现象感到特别奇妙。比如在某天吃到核桃,它的外壳坚硬,得敲碎它才能尝到里面的美味。当我在多年后读到《围炉夜话》的第158则,才有了更深刻的启示,桃子直接就能让人咬,一下便吃到鲜甜的桃肉和汁水,桃核任意丢进土里,春来发芽生长,延续生命,慢慢长大成树,枝头挂满果实,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而核桃的外形虽然和桃核相似,但它将美好的东西藏得严严实实,人们要吃它的心,得破坏它,甚至是摧毁它,吃完后,躯壳变成一堆垃圾。自然界让人类看到许多奥秘,人类因而变得睿智,去认识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大自然的.春天就是一枚桃核。我在这样的核里,重新审视过往岁月,发现我的生命里始终住着一颗童心。春天的核,原来还是童心做的。

二:缕缕书香在山中

在这季节,我喜欢选择雨中行,细腻的雨飘在我的淡绿色的伞上,烟雾般的迷蒙润湿,我喜欢这样的充满浪漫气息的雨,它使栅栏上的粉色蔷薇氤氲着一阵阵的郁香,清绝得如《青花瓷》般叫人迷醉;它沾湿了我的素雅的裙裾,却充盈了我两袖的花香,更滋润着我一个江南女子的心。

散散淡淡地走着,离住家不远有个读书台公园,大多人喜欢在此品茗闲坐,只因这公园小巧雅致,亭台高筑山坡,有着居高临下之气势。经过“得天然趣”月洞门,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径蜿蜒前行,至读书台,仰望亭上,正中挂有“读书台”横批,两侧的“五六月间无暑气,百千年后有书声”的木刻楹联尤其醒目。这小小读书台在流年的风霜里虽已苍老陈旧,但,它的典故渊源流传,彰显着小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一处宁静风雅的文化景观。

独自临栏落坐,砌一杯清香四溢的虞山碧螺春,悠然地打开书本,书里有一篇我喜欢的散文,散文的题目是《带一顶伞,去江南走走》。第一句话品着就十分舒心,“当然要去常熟,常熟是江南的典型。”接着读至“常熟在哪里?江南深秀处,山水盈盈间。”不禁抬眼望去,我的前后左右古木参天,下面空谷幽幽,浓荫掩映之中,有一方清泉。就这么静静地面对着这青山秀水,疲惫的神经松弛开来,仿佛这细雨轻灵洒脱,收转视线,浅浅地抿一口唇齿留香的绿茶,让心的足尖在一行行精致的文字间徜徉,一些遗憾,一些寡淡伤情,一些念想,一些迷惑……都渐渐远去,远处的溪声隐隐约约地随风送来,还夹带着山谷的回音。偶尔还有小鸟飞进亭内,落在青砖地上,一点没有胆怯的样子,忽而,鸣叫着飞出窗口,让我不由得也把心放出去,天空明朗豁亮,原来,雨停了。

于是,站起来,出了亭,拾级而下,漫步在翠绿色的还滴着亮亮水珠的树下,山石处的一丛丛瘦竹被清风轻叩,深深地呼吸,清新的气息夹着植物的腥味一同吸入肺里,神清气爽。

因为是雨天,公园里出奇的静谧,这便是古时候的昭明太子萧统曾经在此读书的缘由吧,而“读书台”之名因此而得。萧统是南北朝时期南梁武帝之长子,称昭明太子。萧统自小聪明灵秀,喜欢读书,记忆力特别好,过目不忘,才学出众。身在帝王之家,不喜欢朝政,更喜欢钻研学问,为此,他浪迹天涯,隐于山中。这让我想起了陈逸梅先生的一句话:“不读书,不看云,不焚香,不写字,则雅趣自消,俗尘自长”。昭明太子的超凡脱俗,正是他饱读诗书所历练而成的。

神游慢行,来到清水池边,旁边的灌木葱茏有致,一阵花香袭来,有种恍惚置身仙境的感觉。回首亭内,我的书卷和茶杯尚在,收拢回散开的闲心,缓缓来到石桌前,继续“带一顶伞,去江南走走”,读到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经典故事,他们的才华深得江南人的钦佩,重要的是钱谦益的“绛云楼”是江南有名的藏书楼。看来,从古到今,书永远有着它独具一格的魅力,征服所有的才子佳人,而读书抑或就是一种行为艺术了,所以“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

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折射出迷人的光芒,读书台的周遭开始蠢蠢欲动,我的心也活跃起来。

一双色彩斑斓的蝴蝶飞来了,缠缠绵绵,深情款款,忽而飞翔于空旷处,忽而陶醉于绿叶间,互相抚摸,窃窃私语,演绎着一段古老而经典的爱的乐章。终于,它们在一棵石榴树的枝头停歇,美丽的身体交叠着,在爱的轨迹里伸展各自的器官,他有力地抱住她,她的腹部弯成一种尽情的向往……

这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最为纯真的画面,一旦缺少这些,世间便不会出现美丽的文字。然而,一对蝴蝶或许就是已故情侣的化身,一个是饱读诗书的才子钱谦益,一个是才女柳如是,他们安葬于离这较近的山上,两人的坟墓相距一百米。

跑题了,我告诉自己。移过茶杯加了些水,喝上两口,真清爽。重又读下去,读着读着,我暗暗赞叹不已,作家金曾豪写得太精辟微妙了,“画江南的山水要用浅浅湿湿的色调,写江南的山水要用雅雅淡淡的文字。滋滋润润之间,人与这山水就美美地揉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再不出来了。这样的美,既是一种亲切的外在之美,更是一种本真的内在之美,须用心灵去感受,用智慧去感受。”

该回家了,走出读书台公园,缕缕书香萦绕于心头。踏在石板路上,看到行人手中的伞,才想起自己的伞来,真是应了文中后面的一句话“走了这么多地方,你的伞忘在哪里了?就让它留在常熟吧……”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