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东峰及“仙掌”之谜经典散文

来源:文书网 3.02W

华山东峰及“仙掌”之谜

华山东峰及“仙掌”之谜经典散文

华山东峰位于华山诸峰的东部,海拔2090米,远较华山北峰为高。东峰高耸,东侧群山地势低缓,站在东峰之巅,面东而立,视野开阔无碍,好像面对茫茫无垠的大海。东峰之顶有可观日出的朝阳台,故又名朝阳峰。须晴日,当东方欲晓之时,翘首遥望,红日一轮冉冉升起,光焰霞光满天四射,其景美妙。

东峰山势陡峻,山顶景色壮丽,名胜古迹也很多。由于神话故事的渲染,使华山更加充满了神奇色彩。游华山时,目睹其景,再品品神话故事的意味,更有一番情趣。

华山美景多多,而名气最大者当属东峰被誉为“关中八景”之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华岳仙掌”了,它是华山风景的代表。这“仙掌”就在华山东峰杨公塔下的悬崖上。

人们来到华山脚下,在华山火车站附近向南眺望,可见华山东峰面东的崖壁上有一黄白相间、五指具备、宛如左掌的巨掌印迹悬于其上。“手掌”高数十米,掌形纹络分明,形象生动逼真。尤当晴朗之晨,在金光灿烂的旭日照射下,掌印光彩夺目、如镀赤金,令观赏者无不叹为观止。

关于“华岳仙掌”的传说流传很广,情节优美动人。据传说,河神巨灵脚踏中条山、手推华山两分二山时,将“掌迹”留在了华山的东峰上,这“掌迹”就是“华岳仙掌”。

历代诗人吟咏“仙掌”者甚多,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古诗《华岳》曰:

西岳出浮云。积雪在太清。

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

白日为之寒。森沈华阴城。

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

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

天地忽开拆。大河注东溟。

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

大君包覆载。至德被群生。

上帝伫昭告。金天思奉迎。

人祗望幸久。何独禅云亭。

此诗是全面吟咏华山和“仙掌”的名诗。

“华岳仙掌”为巨灵“掌迹”,黄河为巨灵所开,只是说说而已,要究其真正成因,这还得从科学上去找原因。

千里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自南而北,由西而东,曲流折转,“九曲十八弯”地穿流于华夏北疆,并在潼关突然拐了个九十度的大弯,其形状似一“几”字形。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形状,在潼关突然拐弯,是有地质基础和构造原因的。

黄河经长途跋涉,由北而南地穿越黄土高原,出了禹门口进入关中平原,河道突然开阔。继续南流后,至潼关附近,却被高高的华山挡住了前进之路。因为华山不但地势高拔,而且山石为性质坚硬的花岗岩组成,水流对它无能为力,难以“啃”动它,只能另寻出路

华山的北侧,为一东西向延伸的断层,潼关之东为灵宝—三门峡盆地,这些地方地质结构比较脆弱、土石性质比较松软。由北而来的黄河,在“啃”不动南边坚硬华山的情况下,只能“欺软怕硬”“乘虚而入”地向东拐了个弯,从华山与中条山之间穿过,东流入海。所以说,黄河在华山之下拐弯、黄河从华山与中条山下穿过的“巨灵”是大自然、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那么,所谓的“仙掌崖”和“仙掌”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说,“仙掌崖”和“仙掌”同样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在地质作用、风剥雨蚀的风化作用下而形成的。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华山东峰的东侧有一南北向延伸的断层,断层面几乎近于直立。这样的断层面和花岗岩节理,控制了这里的地形,造就了华山东峰东侧的'悬崖峭壁。

因为华山花岗岩的节理裂隙发育,几组节理相互交错切割,导致岩体完整的东峰崖壁成为几个高低略显不同的岩块。在这几个岩块构成的悬崖峭壁上,由于水流沿垂直的裂隙下流,积年累月、久而久之,就在悬崖峭壁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冲沟。构成悬崖峭壁的花岗岩,在长期与水流的接触中,其中的磁铁矿等矿物就会发生一些化学变化,形成褐黄色的氧化铁等物质。这些含有氧化铁等物质的水流,在沿着崖壁冲沟下流时,会在岩石表面的凹下部分附着上一层褐黄色的覆盖物,成为褐黄色的条带;而在岩石的凸出部分,不会有覆盖物的附着,仍然显现白色。这“褐黄色”条带与“白色”岩石就构成了“仙掌”的基本外形。

在崖壁冲沟部位的节理裂隙发育处,会有一些岩石风化后形成的松散土石物质沉积起来,松散土石中易于存留水分。有了土石物质和水分,就为一些苔藓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苔藓植物覆盖在岩石上,使东峰陡崖上的条条色带颜色变得更深。这些色带,由于陡崖凹凸不平、深浅不一,故而深浅相间,多条悬垂。其中五条色带最大、最为明显,恰似人的一只巨大手掌,色带的上部宛如五指,下部好像掌心臂腕,远而观之,极其神似、绝妙,就成为了“仙掌”了。

人们游览华山时,看看奇妙的美景,听听优美的神话传说,再悟悟它们形成的科学道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陶冶。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