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经验交流心得(精选13篇)

来源:文书网 7.18K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就是引领学生有主题地读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以达到“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阅读目标。如何让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真正整合?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阅读教学的经验交流,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阅读教学的经验交流心得(精选13篇)

阅读教学的经验交流心得 1

古人称学习为“学问”,要学必要“问”,不无道理。“问”是开山斧,“问”是深耕的犁。

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却忽视了让学生质疑问难这一教学环节,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训练重点,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并围绕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提出一系列有助于理解语言文字和重点、难点的“问题”。课堂教学时,仅让学生根据已经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去寻找,这样教学的结果必然是学生被老师的满堂讲,满堂问牵着鼻子转,成了被动的接受者。

从“注重个性、发展潜能的时代要求来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正逐渐被广大教育者所接受,提倡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主动探究阅读的方法,正式上述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具体体现。

一、抓住兴趣点质疑,激发求知欲望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的知识点。由此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对阅读教学道德促进作用。

如著名特级教师张平南在上《跳水》一课时明确提出:读书要自己阅读,自己发现问题,不要等着老师提问,你们回答。结果,学生在接触课题后,就提出了:谁跳水?为什么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水?跳水怎样?《跳水》这篇课文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等问题。接着,张老师便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上了一堂十分生动活泼的课。

张老师曾说过,产生兴趣是创造的起步,不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取决于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师要善于按照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二、抓住疑难点质疑,树探究风

英国的大哲学家,大教育家罗索有一本书,名叫《怀疑论集》,主旨是先要敢于怀疑,然后才能获取真知。他举了个例子:英国课本说德国人的功劳。罗索主张让学生对照着念。有人担心学生将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他说,能够使学生不倍,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和探索,这样教育就成功了。

《避雨》一课的教学中,黄晖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他(主人公)望到天空中有几块黄色的云,就能判断出将下阵雨。那么他事先怎么不带好雨具而被雨淋湿了全身呢?”学生们先是一愣,然后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一分析,大家认为这是个问题,这个情节站不住脚。进而便有学生提出:“去年今日的天气谁又能记准呢?记不住就从头,无从质对,那么她回答地多流利,记得多准确,也确保不是信口胡这诌,人们怎能相信她呢?”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避雨》一文的作者这种塑造人物的方式是可取的,也是不足仿效的。

孔子论述教法时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愤悱,就是学生个人独立思维之后的心态,教师的提问,只有经历了学生的“愤”“悱”阶段后,才是最佳时机。

三、抓住发散点质疑,倡创造力在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抓住发散点质疑,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这时引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穷人》一文学完后,有一位学生提出,课文为什么不以“桑娜和她的丈夫”为题,而要以“穷人”为题呢?这是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不经过潜心阅读和思考是提不出来的。要解开这个疑问仍需要深入的探究。于是,我抓住这个思维的火花,让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因为桑娜和她的丈夫都是穷人,所以以“穷人”为题;有的说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生活上是贫穷的,但是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作者以“穷人”为题,实际是歌颂精神富有者;还有的说,作者歌颂的不只是桑娜和她的丈夫,更主要是为了歌颂像她丈夫那样贫苦的劳动人民,课文表现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美德,所以以“穷人”为题。

对这个疑问的'解疑过程是:从质疑到反问、探讨,再从阅读到思考、议论,最后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四、抓住聚合点质疑,保整体性

聚合点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词句、段落。围绕聚合点质疑,可以抓住一点,保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

如《白杨》一课的教学,当学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教师点拨:“请同学们根据句子试着提出几个‘为什么’一类问题。”学生循着老师的引导,分别提出:“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

这样的质疑,既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完整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俗话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培养学生自渎能力,重要的一环就是培养自己提问的能力,牛顿如果提不出苹果为什么下落的问题,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如果不提出水壶盖为什么跳动的问题,就不会发明蒸汽机。可见,具有发现问题的才智,提出问题是一切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阅读教学所要追求和达到的理想境界。

阅读教学的经验交流心得 2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两个重要的内容,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如果我们将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巧妙结合起来就会相得益彰,更好的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从读学写领悟表达方法。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感悟表达方法,一定会对学生的写作起到极好的作用。

1、在文本中习得表达顺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进而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2、从文本中借鉴修辞方法,文本中的许多文章修辞手法运用的精彩。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语句让学生品悟,我在《血染的实验报告》一课教学时,抓住文中的`比喻句,让学生体会老人写字的艰难。此时点拨:是的如果我们在习作中也能恰当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那么我们的文章表达效果会更好。

3、从文本中习得妙词佳句。比如:在教学《皎皎空中孤月轮》一课时,让学生抓住描写景色优美的句子品析、感悟、摘抄,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理解,而且对习作也大有益处。

4、抓住重点词字指导,比如我在教学《血染的实验报告》一课时,抓住描写蛇外形的动词,让学生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适时点拨:在习作时要仔细观察事物,写作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在卡尔施密特博士的记录中,抓住“胃剧痛”中的“剧”字进行剖析字义,体会用字的好处,相机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反复推敲用字也会增强表达的效果,使使文章大方光彩。

二、合理想象,在补白中练笔。

有的课文在叙述过程中,基于主题和表达需要省略了某些内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的走进文本,感悟任务形象。应引导他们对文本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补充和说明。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而且由于简短易写,教师指导及时,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1、变省略号为文字叙述。

2、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

3、补充人物的语言。

4、变课文的插图为文字叙述。

阅读教学的经验交流心得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的全新阅读教学理念。不难看出,新课标视野下的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对话式”的阅读教学,更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实质上提倡轻教重导的教学原则,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应该勇于敢于对文本进行探讨、交流、对话。同时,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应该鼓励、引导学生对阅读中的困惑、疑虑进行深入的交换、鉴赏和品析。

一、课外阅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我个人一直认为:语文课程的特点应该是丰富的人文性而非科学性,它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家园和心灵世界而不是简单的智力和纯粹的技能。学生对语文文本的反应应该是个性化和多元化而非普遍性和单一化。但长期以来受高考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人们不能从根本上给予充分的认识和严肃的对待,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应试操作上,相反对课外阅读给予无情的扑杀和歼灭。当下的语文训练是完全脱离生命体验和现实人生的应试技能训练,而事实上语文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读书和思考、体验和感悟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与学生一起阅读、探讨和交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打开学生人文心灵的钥匙。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二、传统课外阅读教学的误区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习惯于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总试图“通过少数经典范文的反复嚼烂,让学生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文章”。抽象意义上的课外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文山题海中跋涉,使课外阅读一直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传统的课外阅读的终极目的仿佛“只有多读才能写得好”“读是为了写”,不难看出这明显是将“阅读”放在了写作的附庸地位。在我们的课外阅读教学中,功利主义、急功近利的现象较严重,我们有没有意识到阅读本身拥有的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不但不能成为写作的附庸,反而有着比写作更重要的地位。阅读扩展着我们的心智和精神世界,培养着我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在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的今天,每一个人不一定都要掌握高超的写作水平,但却应有过硬的阅读能力。不会阅读的人,不但无法胜任任何工作,恐怕连最起码的生活都会有问题。

三、重新审视课外阅读

1、课外阅读的视角定位

应该说,语文学习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课外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更应是“广积粮”,课外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力和思考创造力,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

2、课外阅读的角色定位

课外阅读活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中,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课外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课外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自己意识。在传统课外阅读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家长的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课外阅读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过程。课外阅读活动要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己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来认识体验,而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这种课外阅读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不管,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教师适时适当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课外阅读的空间定位

课外阅读呈开放学习态势,渗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家庭,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也正因为这种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开放性的课外阅读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社会化、生活化的活动将成为课外阅读活动空间的.新内容。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大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顾琳琅满目的书海,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这样逼真的、多元的、开放的课外阅读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学习,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课外阅读不再是孤立绝缘的操作,而变成活生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从而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四、课外阅读教学的初探

1、更新阅读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听讲更重要。正如吕叔湘先生听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我个人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较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条件充实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外阅读,更新阅读理念,坚持课外阅读。事实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都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课外读物,对老师介绍的书籍更是如饥似渴,还喜欢刨根问底地探究文章主旨,并养成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探讨阅读技巧、分享阅读乐趣。因此,我个人认为:课内阅读虽然重要,课外阅读同样不容忽视。

2、传授阅读方法

大量的实践证实:拥有良好的方法能更好的发挥运用天赋的潜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很有可能阻碍潜能的发挥。读书若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方法正确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古人读书不惜千里求名师指点,历代科学家也很注意研究科学法,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可以说,没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的老师,是不善教学的老师。因此,我慢慢意识到:自己第一个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并让学生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使之成为书迷。苏霍姆林斯基也反复强调:必须教会人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某些学生循规蹈矩、勤勤恳恳,对老师的要求总能井井有条,一丝不苟地完成,可谓品学兼优。但要他单独面对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却呆若木鸡,束手无策。他们只满足于对知识的机械理解,从不想到用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发展。学生在学习感到困惑时,他就越需要多阅读。阅读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授人以鱼倒不如授之以渔。

3、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直接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只要尝到阅读的甜头,他们就会不约而同、意气风发地主动阅读。当然,学生阅读兴趣有显著层次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求知欲,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尽可能把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因此,我要求学生实行课外阅读周计划,坚持每天都阅读并记载自己的阅读心得,字数、质量等不做具体的规定,只要有感而发均可。同时我每周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让学生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日益勃发。当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于要求合情合理,学生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4、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兴趣的培养,这些虽然重要,但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坚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时均写好阅读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习惯和定力。我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阅读效果。平时有意识无意识引导他们意识到阅读是个人的事,而且是个人的终生大事。当然,每周的阅读探讨、交流、对话丰盈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充实了单调的学习生活。学生由于感到阅读有乐趣,渐渐意识到课外阅读在他们的学习中的能动作用,是他们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强求责难。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主动去扩大阅读面,拓宽知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心智,从而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

5、指导学会交流

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慢慢让学生意识到:课外阅读要取得一定的成果,还须良师的启蒙和与益友的探讨。并且告诉学生在阅读中倘若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惑,我都鼓励学生虚心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因此,我每周都花一节课组织学生举行作品讨论及阅读经验交流会,指导他们与别人交流阅读的心得和感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样,学生便更积极主动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交流和思考。

6、合理利用资源

除了传统的书本阅读外,我尽量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例如多媒体放映、报刊剪裁等。目前,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银屏,像老舍的《茶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我指导学生将文本阅读与观看影视结合起来。观看影视可采取集中观看与自由观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电影、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事后组织影评征文、座谈等活动,以巩固其效果。通过观看影视,学生便能更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内容,吸收原著的精华,从而更好地理解原著。

阅读教学的经验交流心得 4

说来惭愧,从参加工作至今已整整二十个年头了,读的教育专著少之又少,而且读书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自从进入第二实验初中,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教育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手段的单一,于是有了读书的冲动,李镇西的《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便第一次走进了我的视野。

这本书是李镇西早期的教育随笔选,书中的大多数文章是八、九十年代的作品,虽然年代较长,但李老师当时的思考和做法,至今还有意义,对我们大多数老师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并且每一篇文章的后面又加上了“整理附记”,实际上是作者对当时问题的重新审视,也开阔了读者的眼界。

这本书分四辑:第一辑《情寄教育》主要谈了自己追随教育大家,用永久的童心做教育,用爱心和学生沟通。第二辑《若有所思》主要对我国当时的德育和班主任工作进行认真地分析与反思,二十年后,李老师思考的问题似乎还末解决。第三辑《“素质”漫谈》李老师认为素质教育是一个无奈的概念,现在看来的确如此。第四辑《心灵写诗》李老师强调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教育,发现身边的美,培养胸襟开阔的爱国者。

读名家的书,首先感动的是李老师的童心。从工作开始到现在有三十多年了,竟然没有丢掉童心,当了校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这真是难得啊!正是因为对教育的热爱,才让他乐此不疲。

其次,李老师的勤奋让人佩服。李老师在毕业之初就读了大量的教育书籍,特别是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书。多读书才能使人快速进步,读书也能引起人的.思考,所以李老师进步很快。

第三,李老师还是一个豁达的人。李老师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做自己想做的教育事业,并提出了“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这一点,人只有自己感觉幸福才最幸福。

对于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我十分认同,特别是他提出的“最好的教育是自己的教育”的观点,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尝试的内容。李老师教给了我很多的方法和思路,我想,下一步自己的努力方向已经明确了。

当然,李老师是一个勤学、善思的人,当时的所思、所感,离顶级的教育大家还是有差距的,但他的经验足够我学习和借鉴的了。正像他自己说的,这么大的中国没有出一个举世闻名的教育大家是一件憾事。经过近二十年的成长,李老师的眼界又开阔了不少,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领军人物。有机会一定要读一读他近期的作品,相信一定会给我们带来醍醐灌顶的感觉。

阅读教学的经验交流心得 5

“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武志红老师所著《为何家会伤人》中的这句话深深震撼了我。

当今的家庭中,孩子是中心,是一切。家长想尽办法满足孩子的外在需要,可对孩子的内心需要却置若罔闻,这不是真爱,是溺爱!从现象上来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的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的给予自己。

溺爱等于过度的阻碍,往往会出现父母不希望的结果!最著名的溺爱例子是杨丽娟事件,但杨丽娟的行为也并不是最疯狂的。最疯狂的故事可以在新浪网的'社会新闻中屡屡看到,而且常是一个模式: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成了不孝子,常常向父母索取,如果不答应就拳脚相向,最后不是他将父母打死,就是他被父母或亲人打死。网上曾流传过一组图片:一个男孩要妈妈买一个玩具,妈妈不答应,于是男孩一把揪住妈妈的头发,这时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过来解围,被他呵斥“你滚”。之后他的反应更加激烈,还掐住了妈妈的喉咙,最后妈妈被迫给她买了玩具。最宠爱的孩子反而与父母成为生死敌人,这种故事强烈的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经,于是这种孩子长被谴责为“狼心狗肺”,可家长是否也需要反思一下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呢?不是家长的错吗?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总是帮孩子完成对他来说看似困难的事,这其实意味着,父母破坏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使他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逻辑——他能否实现一件事取决于大人是否帮他。所以上文中的“不孝子”现象就出现了。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美化溺爱的倾向,认为溺爱就是过度的爱。其实真爱不存在“过度”的说法。如果是真爱,那么父母不管给孩子多少,孩子都不会出问题,真爱越多,孩子的成长就越健康。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是真爱。

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十米以外的球时,父母陪伴着、守护着孩子,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并且在他遇到危险的时候化解他的真实危险,这是真爱!

当孩子明确地对你说:“我来—我来--”的时候,耐心的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之后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乱局面,这是真爱!

当孩子反常时,不自以为是的指责他,而是关注到反常行为背后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这是真爱!

孩子是天使,父母不是上帝,只是天使的守护者!请给孩子以真爱,让他们健康成长。

阅读教学的经验交流心得 6

假期中我读了《成就每一个孩子—陈之华解码芬兰教育》一文,初步领路了芬兰教育的魅力:“提供给每一个孩子均等受教育的机会,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使其人尽其才。”

我自信我成功。芬兰的教育理念和教师都认为,“唯有让孩子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正确了解和自信,他们才会真正地进步。他们善用“差点理论”帮助不同层面的孩子有同等发展,获得成功的机会。在这一理念下,学校的课程的整体设计与规划,以及教材的选取上,都实事求是地让第一线的老师深入参与。而且,考试批改后,老师绝不会从当众宣布学生的成绩,而是亲自一个一个地交还给孩子,既充分顾及孩子的自尊和颜颜面,又逐一按照孩子的个别近况,给予最适切的鼓励和提醒。这一点对我的启发很大,他让我深思:在我的教学中我顾忌过孩子们的自尊吗?如果我们无法尊重孩子的感受,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会成为永不交集的两根平行线。

等待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芬兰的教育中,老师有很好的宽和和耐心。当孩子出现某些行为的偏差,他们不会板起面孔训诫孩子,而是从心里面尊重孩子的逐渐成长,并且将这些成长时期的身心转变现象,视为孩子的基本人权与成长期应享用的权利。这让不需要被迫在青春与课业中只能择一的北欧孩子,在青春期的自己学习成长之后,深切的了解到念书是为自己而读,一旦选择进入大学,更会认真念书,

不会产生长年压抑后的“由你玩四年”,反而会成熟走向更能发展特色的自己形塑之路。”相比较我们,对自己的学生,在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的想法就会对孩子大声训斥。或者在需要孩子静下心来思考以后就自己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没有给学生和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己解决问题,而是越俎代庖,自以为是的帮孩子解决了问题。告诉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步骤。慢慢的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使我们的孩子不会思考,失去求学的目标。

让我们慢下来,学会等待,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的空间去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尽可能的展示自己的才华。收获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阅读教学的经验交流心得 7

环境教育要从我们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帮助孩子从点滴中获得感悟,潜移默化地完成我们所预设的目标。

一、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环境的布置要从幼儿的眼光出发,让孩子能理解我们布置的是什么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布置的生动,形象鲜明,并能易于幼儿理解。所以,设计时要图文并茂,以画为主,并且运用各种材料,例如在《秋叶飘,果儿香》的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利用社会内容拾落叶的活动,把孩子们捡回来的落叶做成了环境布置的素材,孩子们自己捡的落叶让教室变得美丽起来,对孩子来说有一种小小的成功感。孩子家里带来的各种瓶子、牙膏盒、纸杯、鞋盒、牛奶盒、牛筋等废旧物品也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室环境中去,让孩子们觉得既亲切,又能获得自己动手带来的乐趣。设计环保教育内容就该以幼儿熟悉的事物为主,这样容易使幼儿产生亲切感,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二、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

设计画面应该带有童趣、童真,拉近与幼儿的'距离。如在课室环境布置中,可让幼儿一起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参与制作,这样,幼儿在操作中学习,产生兴趣,自然而然地增强了环保的意识。有些小朋友自己家里喝水后留下来的塑料瓶子都收集起来带到了幼儿园,这些瓶子都是一个尺寸大小的,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把这些瓶子都制作成了一个一个的小型沙漏来作为游戏玩具,孩子们对自己带来的瓶子总有些特殊的情感,总是会盯着去观察、发现。

三、创设废品回收站,为孩子们提供环保条件。

为了让幼儿真实体验对环保应做些什么,在幼儿园创设废品回收站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我们就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垃圾回收站”的区角,并告诉小朋友可以将家中废旧物品带到幼儿园,我们可以把它们变成很多有用的东西。像我们收集到的可乐瓶就成为幼儿户外活动器具;还有我们收集的纸盒子也成了幼儿平时搭城堡的积木;还有饮料罐子我们给它装了很多石头、沙子、报纸等,让幼儿分辨声音的强弱、还可以给乐曲配奏等,幼儿玩的不亦乐乎。

阅读教学的经验交流心得 8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170、171班的物理教学工作。这一学期即将过去,总体上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变教学方法。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心得如下:

一、精心备课全面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

课前认真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上每个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最大限度的吃透教材,认真撰写教案,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方案、教学设计等。

二、狠抓学风认真落实教研常规

八年级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特别是难度较大的数理两学科。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我从各方面培养学习兴趣,对那些基础太差后进生,我找他们来,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物理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物理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

三、浅谈经验体会,为了教育的发展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不足和困惑:如何减小两极分化;怎样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都值得深思。

总之,新课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教学的经验交流心得 9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就象春天的花朵,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纯真无瑕,分辩对错能力差,同时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对这阶段的学生施教,作为家长绝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我们应善于引导,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现在我把自己几点心得谈一谈:

首先,做为家长与孩子交流时要放下架子,善于和孩子们交朋友,平时少用命令的口气,多用商量的语言,比如可以说“来,爸爸跟你一起看这里到底为什么错了”,“我们来一起画画好不好!”等等。因为孩子胆小,如果家长经常教训孩子,势必使孩子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不敢亲近你,同时还往往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爱听你的'话,就连学校也怕去了。

其次,做为家长,平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孩子面前言行举止不能太随便,因为孩子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由于孩子年龄小分辩对错能力差,所以在孩子们面前,家长要像教师一样,言谈举止要文明得体。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家长在平时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孩子今后人生道路的成长影响深远。

再次,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要想方设法善于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孩子生性好动、贪玩,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他才会真正认真去学,认真去做,自觉地做,

并做的很好。反之,对他们不感兴趣的事,他们死活都不愿去做,赶鸭子上架在孩子们身上是行不通的。只有善于引导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孩子们学得更多、学得更好,平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作为一名家长,我觉得要有极大的忍耐力和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不要把工作、生活当中遭遇到的烦恼向孩子倾诉,甚至把孩子当成发泄桶,人们常说“六月的天气,孩子的脸”说明孩子们的表情变化无常,经常说变就变,一会儿笑哈哈,一会儿又哭又闹,刚刚还是很乘很听话的,一下子就调皮起来,说什么也不听了。常常让家长无名火生,恨不能伸手就给两巴掌。当然,这时做为家长是不能乱发脾气的,只能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最多也只能温柔的说一声“你再这样,我真的生气了”,然后还是耐心地引导,说服。

总之,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我们家长要学会用心去与孩子们交流,即要耐心细致,又要灵活多样,只要我们都成了孩子的好朋友,还怕教不好他们吗?

阅读教学的经验交流心得 10

教师的工作性质和肩负的重要任务要求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听课、评课活动也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经常进行听课、评课活动,有利于教师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学习、提高和成长,更能有效的促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第一、用适度有效的表扬进行评价,让课堂充满热烈。所谓“有效”,就是表扬要适得其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使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该表扬时,慷慨真诚;不该表扬时,守口如瓶。所谓“适度”,就是要掌握表扬的分寸,不任意夸大学生的优点。

第二、用委婉含蓄的批评进行评价,让课堂洋溢温情。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以下两种方式的批评效果很好。幽默式批评。幽默式批评即寓批评于诙谐之中。用一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让他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他们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自省式批评。“批评的智慧在于让学生成为自己的批评者。”自省式批评的最大优点是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效果往往比较持久。课堂评价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使学生对自己的提出更高的标准,在一次一次的练习中扬长避短。

第三、多元化进行评价,让课堂变成“伯乐”。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使学生更明智、更理性地进行学习,而不是盲目地被表扬所驱使,一味地为表扬而学习。因此,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价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在课堂评价中,实施多元评价,积极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1、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建立自信。学生自评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因,启发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运用自评有利于减少对学生的伤害,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和改进自己。

2、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促进合作,共同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互评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从伙伴的优点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学生共同发展。避免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时,总是挑对方的“刺”,老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引导他们慢慢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能正视自己、正视伙伴。

阅读教学的经验交流心得 11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社会知识和智慧的中心,是国家发展的希望,但学生生活环境不安全风险,学生伤害事故频繁,不仅给学生及其家长带来不可弥补的痛苦和损失,纠纷纠缠,往往带来巨大的麻烦。甚至会影响正常的教育和教学。

但是,有多少人真的有这样的预防意识呢?一支未熄灭的烟头结束了无数的生命。事实上,每个人都知道吸烟对健康有害,但为什么中国的吸烟者仍在增加呢?有多少人知道吸烟者的增加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火灾的频率再次增加。有些人只是为了争取一点时间,不遵守交通规则,所以一点时间让多少年轻人死于车祸;所以一点时间让无数的活力,充满活力的生活停止呼吸,离开亲戚,永远离开美丽的世界。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个消息:在一个幼儿园,一盘檀香点燃了从床上掉下来的被子,让13个无辜的小生命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么多小生命还没来得及过自己的生活,还没来得及告别生他们的父母,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多!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

这样的`事情经常在我们身边上演,但为什么活着的人不能注意呢?在他们看来,生活真的那么不重要吗?你必须等到失去它才知道生命的价值吗。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安全知识。通过学习,我学到了更多的安全知识。例如,在家用电时,我们应该注意安全。当家里没有人时,我们应该关闭所有的电源;烹饪时,注意气体安全。如果发生火灾,我们不能把水倒进锅里。用锅盖盖住,防止火势蔓延;过马路时,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拨打报警电话时,应根据电话中的提示明确说明问题,具体说明,等等。

事实上,只要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使用更多的零食,做每件事都会考虑什么样的后果。这样,这些事故的频率就会大大降低,使我们的和谐社会真正和谐和平。用更多的爱来对待一切,就像这首歌只要每个人都有一点爱,世界就会成为一个美丽的世界。

阅读教学的经验交流心得 12

我校成立了“学校交通安全日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交通安全教育的组织和安排,将学生的交通安全列入重要议程。根据文件精神,提出活动计划;开展全校教育活动,通过国旗演讲宣传,也通过学校LED、学生以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进行交通安全宣传。具体活动如下:

1、利用班会课,专门设置了以“小学生冬季交通安全知识”为内容的课程,准备好课程,使全体师生接受教育,实现交通安全教育进入学校的目的。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使所有学生都受到深刻的教育。

2、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开展“文化安全日”活动。在学校电子屏幕上宣传交通安全日,各班黑板报告“交通安全版”宣传;学生使用网络查看交通安全教育口号和海报,学习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3、加强对师生各种车辆的管理,教育师生严格“安全驾驶、标准化停车”,12岁以下学生不得骑自行车,通过教育、检查等形式限制师生遵守交通法规和学校纪律。

4、通过手抄报纸的形式,每个学生自己做手抄报纸,通过手抄报纸来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5、通过发送学校信息,向学生家长发送一封信,家长也可以接受交通安全教育。要求家长配合学校提醒孩子必要的步行和驾驶安全,严格遵守交通法规,绝不乘坐三辆车,不乘坐过度拥挤的车辆,并要求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或旅行遵守交通法规,确保孩子的安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而且扩展到家长,规范家长的交通行为。

通过交通安全日活动,交通安全意识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深受感动。学生了解交通安全知识,提高了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安全行走、安全骑行、安全骑行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可以说,我们开展的这些活动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阅读教学的经验交流心得 13

“生命”,一个多么生动的词语;“安全”,一个被人们老调重弹的话题。只有在安全中,生命才能永远保持新鲜。如果新鲜的生活粗心或不幸错过了日常工作中的安全,造成了生命的损失或不完整,它会给家庭带来多少痛苦,给社会带来多少损失。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人最珍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而我们青少年的生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立刻绽放出迷人的光彩,美丽却娇嫩,更应该珍惜,不要让它过早枯萎。

在我心目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到目前为止,我还记得六年级第一册的十分钟:那天,我们班的学生在走廊里摸人。本来玩游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是不好的事故发生了:子欣在游戏中受伤了。突然,同学们把游戏停了下来,我赶紧跑到子欣摔倒的地方,把子欣扶起来,但子欣说,她的手很痛。我看见子欣的嘴唇突然变白了。我立刻冲向老师的办公室,叫了一位老师上我们的教室。老师叫我,扶着子欣的手去办公室;老师还说,子欣的手很容易骨折。子欣哭了,我从未见过子欣哭。我想:一个很坚定的女孩也哭了,子欣的手一定很痛很痛。此刻,子欣的手很好,但每当想起那一幕,还不是心惊肉跳吗?生命在那一刻是如此的脆弱和珍贵。珍惜它,人生不会有第二次!

事实上,这些事故是可以避免的。我好像听到有人反驳说“不一定,交通事故是由天决定的”;有人反驳说:“那不是,出不了意外,就看你当天的运气了。”;有些人在反驳“你说错了,不是意外取决于你通常在假期崇拜上帝”。所以这些想法是错误的,你认真考虑当你自己发生事故时,是别人意外伤害了你,你会责怪别人,我绝对相信每个人都会怪别人。

因此,上帝是吝啬和公平的。他只给每个人一次生命,让我们明白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照顾,让我们明白校园的安全不容忽视。

我忠心期待大家爱护自己的生命,注重安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