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宦海沉浮散文

来源:文书网 3.09W

北宋文人地位很高,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苏东坡生活的时代朝廷上党争激烈,他在新旧两党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忠君耿直的苏东坡只能备受打击,远离朝廷,而那些奸吝小人却在朝廷里八面玲珑春风得意。

苏东坡的宦海沉浮散文

苏东坡出生书香门第,青年才俊。他二十岁出头就高中进士,第二年制科考试又拔头筹。苏东坡的才华得到了皇帝和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原本,他可以平步青云,在政治上大展宏图,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然而,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流放。即便是旧党上台,他依然不得志,主动请求外放地方任职。所以,苏东坡的侍妾王朝云说他一肚子不合时宜。

王安石任宰相时,实施变法,以求国富民强。他在变法过程中急功近利,刚愎自用。王安石极力提拔任用年轻人,凡是支持拥护变法的人都可以得到重用。苏东坡其实知道王安石的意图,许多奸邪小人于是顺势而上,因此把握朝政,排除异己。苏东坡不是反对变法,而是认为变法要循序渐进,契合实际情况,以利于老百姓。然而,王安石的变法大刀阔斧,不管实际情况,强制推行,弄得百姓怨声载道。这就有点像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结果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更加贫苦。苏东坡对此不能坐视不管,他就写诗或上表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让新党的奸邪小人对他产生了怨恨之心。于是,他们网罗罪证,向皇帝进谗言诬陷苏东坡。苏东坡何罪之有呢?他的弟弟苏辙说:“东坡亦何罪?独以名太高”。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东坡写诗说明新法的弊端不假,特别是他反对不顾实际的“青苗法”。朝廷上的小人从来没有忘记对他的嫉恨,他们诬陷迫害苏东坡。最后,朝廷派钦差将苏东坡关押进了御史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苏东坡人生中第一次遭受的沉重打击。虽然最后苏东坡死里逃生,但是被贬到了偏远荒凉的黄州。苏东坡成了一个被地方官看管的农民。

变法失败后,王安石罢相。朝廷重新启用辞官隐居的司马光任宰相,旧党得势。苏东坡被召回朝廷,受到重用,连升六级,成了朝廷的三品大员,与宰相之位只差一步之遥。司马光也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他任宰相之后,废除一切新法,恢复旧制。苏东坡认为新法已经实施多年,其中有不少措施很好,有利于百姓,不应该全部废除。于是,他与司马光政见发生分歧。司马光不听劝谏,苏东坡骂他“司马牛”。苏东坡在朝中受到排挤,他主动申请外放做官。他对皇帝说:“我不愿意参与朝廷新旧党争,您让我到地方上任职,可以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做点事情。”苏东坡是令人敬佩的正人君子。他完全以国家大业、真理事实为依据,不以一己之私为官做人。

苏东坡外放杭州期间,治理西湖,修建苏堤,使今天的西湖光彩照人。他用清理西湖的淤泥修建了横贯西湖的.苏堤,这就形成了著名的“苏堤春晓”风景。苏东坡让百姓承包西湖水域种植菱角,清理水草。为了不让菱角长满西湖,他命人制作了许多小石塔在湖心围成一圈,圈里不让人们种植菱角。这些小石塔现在只剩下三座,就是今天非常有名的风景“三潭印月”。苏东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的老百姓都非常爱戴他。

公元1094年,高太后离世,皇帝亲政,新党重新掌权。这时候,王安石已经去世,朝廷任用苏东坡曾经的好友章惇为宰相。此人是和苏东坡同一年考中进士,深知苏东坡的才华。于是,朝中这些奸邪小人就把苏东坡贬到了蛮荒之地惠州。已年近花甲的苏东坡在瘴气弥漫的惠州,生活极其艰苦。但是,此时的苏东坡早已不在乎这些,他很快就融入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之中了。他在诗中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在惠州生活得潇洒自在,旷达洒脱。

宰相章惇等人嫉妒苏东坡的才名,害怕他回到朝廷担任宰相。他们看到苏东坡在惠州不但没有被整死,反而生活得很好。于是,他们再次把苏东坡贬到了更加遥远的海南儋州。这在宋代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已经贬到不能再贬了,再贬就到海里去了。这是宰相章惇等人欲置苏东坡于死地而后快,无异于满门抄斩。儋州不仅经济落后,而且文化也非常落后。苏东坡在儋州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培养了儋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他也是儋州文化的开创者。

苏东坡被朝廷召回,途经金山寺时,在自己的一幅画像上题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把自己的流放地看成是自己一生最主要政治功绩,不能不使后人敬佩。章惇之流虽然贵为宰相,那又如何?最后不还是被历史的尘埃湮灭了吗?苏东坡,这位将近一千年前的历史人物至今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将在历史长河中继续大放光彩,照耀千秋万代。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