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味抒情散文

来源:文书网 2.26W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节回味抒情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回味抒情散文

  春节回味抒情散文1

回忆年少时候读红皮书,背得滚瓜烂熟,有这么几句:「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当时不懂解释;长大后,倒觉得这《三字经》虽有点不合时宜,却有很多优点;字句简单,内容广泛,对教育、警世、历史等等,都有中肯的见解与记载。尤其是指出时令的这十二个字,就已概括地说明了一年四季的兴替,循环不息,千古无穷!

春季是四季的开始,气候温和,特别惹起人们的重视和偏爱。一年之计在于春,勤奋的人在春季里,就拟订好全年的计划,不让春一光白白的溜走。去年解放日报的春刊征联,有一副颇佳,甚有意义:

「春一光非易得,好趁英年倡后世;国策岂难成,宜从今日创明天!」

春一光是宝贵的,古往今来,大多数人都非常珍惜它。以春字为名的大不乏人,以春为题材的作品也很多。明朝有一位名将叫常遇春,姓与名配合得极妙;宋朝的文豪苏东坡,有首词提到春天,更是别具一格.词云:「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若问行人到哪边?眉眼盈盈处.才是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最后这两句,读后令人拍案叫绝.前年丁卯(1987)之春,我曾试图更易一字,成为「若到越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可爱的春季,究竟是从哪一天算起呢?在东方,以太阴历法为主的国家,原则上是由正月至三月的九十天内为春季,所以越南大诗人阮攸在《金云翘传》中六八言诗有云:「春来燕子穿梭,九十韶光已过六旬。」至于正式计算春季第一日,应该是以立春节日为起点。立春,是廿四个节气之首,同其它所有节气无异,在阴历中没有固定的日期;如果遇到闰月,该年有十三个月份,正月有立春,腊月也有立春,民间老百姓称为「双春兼闰月」,认为是好年头。

在闰年的影响下,其下一年或隔一年,会安排不到立春这节气,广东人称这年为「盲年」。像去年戊辰(1988)的立春,早已安排在丁卯(1987)岁暮中,而戊辰年尾十二月廿八日的立春,应该是今年己巳所有,因为早了两天,到这蛇年新春时,立春节气已过,就属于盲年了。这是阴历的一般缺点。近代人为了弥补这个不定期规律,实行阴阳合历,将这廿四节气算在阳历中,反而有个固定的日期,最多是相差一天,阳历二月四日,肯定是立春。因此,阳历以二月至四月为春季。

立春节日,是春的开始,也就是春节。旧时农耕社会,对这日子极为重视,累积起许多宝贵的经验,故有「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的歌诀。直到廿世纪初,中、越两国先后推翻帝制,成立了政一府,一切维新,为追上时代及配合国际需求,施行阳历,订定阳历一月一日为国家的新年,同时避免公务上有两个年的混淆,就将民间习惯庆祝的农历年初一元旦,改称春节;国家又逐步提倡工业化,使立春这节日,渐渐不获关注了。

虽然政一府实施新历,但民间仍照往常一样将旧历的春节叫做「过年」。这也难怪,几千年相传下来的民族文化,并不是凭一纸命令就可以变更的;人们依然喜气洋洋的舞醒狮、放鞭炮、贴挥春、送利市……有人还创作这样的春联:「官府行新历,民间过旧年」,坦率地道出群众的心声。其实,过旧历年有一些陋习要废除外,大部份来说是好的,值得维持扩展,譬如舞龙舞狮,是体育活动、发扬武术及维持糊扎技巧的手艺;贴挥春则对于书法、题词和创作春联都有直接的影响。

每逢春节降临,我最喜欢欣赏家家户户张贴的挥春和春联,除了书法技巧外,有些传统对联吉祥语句很不错,有些则务实创新。最多人采用的是《故事琼林》(即成语考)中这两句:「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有时人家添加一字,凑成七言对联。其它惯用的常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花开富贵唐天宝,竹报平安晋永和」;「世以讴歌迎大有,天将福祉降全民」……这些春联,在今日新社会的眼光来看,会嫌它缺乏积极性;其实在善良的人民中,经历了无数的天灾人祸后,就会感到能达到这些春联句子的愿望,算是万分难得了。

我在一九五八年戊戌春节,第一次尝试创作春联:

除旧岁,人人道句恭喜,幸我侨安修旧业;

过新年,个个送封利市,欣中国自此新生!

一九六二年壬寅春节,报载年初一是罕有七曜齐元日,我又张贴了一副新对联:「全球盛治民间乐,七曜齐元天下春。」当时非常得意,现在看似平平无奇,可贵的是能记录独特的天然现象。

近年来,为了革新社会,各书法家的挥春摊档,出现很多积极性的联句,加上解放日报为春节征联,故春联不虞缺乏;可惜政治意味浓厚,普通家庭喜欢采用的不多,希望今年有较佳的突破表现。

由春季谈到春节,又谈到春联,比较啰唆一点点。那就趁新春伊始,盼望大家群策群力,建设一个民富国强的新社会,这样才是真正的迎春接福。

  春节回味抒情散文2

今年的春节我又可能不回家了,我已经好几个春节没回去了,不知家乡今年的春节还会不会装故事,不知今年的故事会不会装得比以往更热闹。

每个不在家乡的春节,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热热闹闹的装故事风俗,那是一种美在其中、乐在其中、熏陶在其中的风俗,至今想来都回味无穷。

装故事就是以一种亮相的形式装扮历史或书籍中的人物或事件。

在家乡,装故事的风俗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文革后一直延续着,每年从初一晚上开始。

那时我们那个小县城只有两条主街道,叫东关街和南关街。

实际上是一南一北的两条街。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其中的一条街装了台故事到另一条街,于是另一条街第二天就装两台故事回敬这条街。

一来一往,故事越装越多,一直装到正月十五。

两条街就在无形中比赛故事的多少和精致。

但不管怎么变,每年的故事都是从姜太公钓鱼开始,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每年都会出现,改革开放以后又增加了一些现代的故事。

一到初一晚上,市民们都会在火炉旁边一边吃着东西一边闲聊一边侧着耳朵听外面的动静。

大约在九点左右,锣鼓、钹声便会从东关街或南关街的方向飘来,于是人们纷纷朝声音的方向跑去。

走到近处,你就可以看到,前面一位老翁打扮的人穿着古装,头上挽着发髻,手里握住一根没有钩子的钓鱼杆。

敲锣打鼓和点灯的两三个人都跟在后面。

观众这时就会议论开来:看,姜太公来了,这个姜太公扮得还真不错,手势很准之类的。

这一行人一直要把整个对方的街走完才息声回去。

第二天,对方街道或许就装出峰火戏诸侯和管仲、鲍叔牙两台故事。

这样就进行完了第一个回合的较量。

接下来两条街道的竞争就一晚不止以一台的数量递增了。

大部分的故事人物都以小孩来装扮:把小孩固定在四方桌上,站着或坐着,由几个身强力壮的人抬着,不用说唱,只通过道具、服饰、身姿和音乐来表现人物形象和事件。

道具也很丰富,惟妙惟肖,比如打铁的会一路打出火星来。

在这延续半个月的游行中,人们可以看到化蝶飞舞的梁山伯、祝英台,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多愁善感的黛玉葬花,忍辱负重的苏武牧羊……这一行行的.游行队伍在短短的半个月里就把历史的神话的天上的人间的故事演绎了一遍,像一条历史的河流在人们眼前有声有色地流淌过去。

人们就在看故事的过程当中走过了上下几千年。

记得有一次我那9岁的小妹也被“借”去装了一回故事。

她装扮的是穆桂英,在家早早地吃了饭就去化妆

小妹穿着一身笨重的衣服,身后插着几面旗,样子挺威武的,可是她被固定在桌子上不能乱动。

一个晚上下来,她脚都站软了,一回到家就叫苦。

不过过后我们再问她这事时,她却说挺有趣的,站在桌子上比谁都高,真威风。

几年前的一个春节,县里面也开始重视起装故事这民间风俗来了。

那一年我正好在家,正月十五的晚上从七点钟开始,两条街的近百台故事都汇在一起游行,灯火通明,照得白昼一般。

队伍拉了一公里多远,在国道上把过往的车辆都堵住了。

不过那些车上的人也一个个好奇地观看整个游行,并无厌烦之色。

听说后来为了不堵塞交通就不再游到国道上去了。

每年正月十五的那一场都由县里组织,还发奖呢。

几年了,家乡的“故事”只有在思念和梦里不时地出现,远方的我只能在那想象的壮观场面里数着一台台熟悉的故事,数着家乡人们一张张喜悦的脸。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