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来源:文书网 3W

我们在学习小学的数学课程时,对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小学数学教学建议书,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建议篇一

在教学中应重视“双基”的培养,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双基”含义,要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简单记忆,反复练习,生搬硬套的做法,加强对数学知识和运算的理解,注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培养,突出知识间的联系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数学的本质。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体系中,是中学生较难把握的,同时又是学习中更为重要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揭示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步地形成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自觉地运用这些思想指导解题。

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应用意识。在教学中,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方法来观察周围事物,通过数学建模将数学与应用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力求表述的准确性,逻辑性,完整性和流畅性。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建议篇二

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比例是最大的,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习内容是整个数学学习和学习其他的学科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概念、数的运算、数的估计等。总之,小学是以数的运算为主,但在第二学段中也有正反比例的初步学习。因此,对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内容的分析,可使教师了解小学阶段数与代数内容的本质与发展,从整体上把握相关概念和数的发展脉络,促使数与代数内容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小学第一学段是“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第二学段是“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探索规律。”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数与代数在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和正比例反比例及探索规律。

1. 数的形成---从量到数的抽象(自然数)

自然数形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0~9)的形成;二是计数单位(个、十、百、千等)的建立。

(1)教字的形成。自然数具有基数和序数的性质,基数是表示数量的多少。如在人类生活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事物数量的变化,逐一地创造出数字,从1开始,每次增加1个,将各个数字进行有序的排列,形成从小到大的排列,而且,相邻两个数之间可以通过 1

添“1”的方法进行转换,便形成不同的用符号0,1,2,3,4.,5,6,7,8,9等数字表示的数。

(2)计数单位的产生。在诸多的记数方法中,将10作为一个表示数的单位“十”,成为被人们普遍采用的方法。“十进制”记数法是在“十”为单位的基础上,再形成“百”“千”“万”等单位,可以表示任意大的数。

2.数的表示:数位与位数

(1)位数:指一个数由几个数构成这个数就是几位数。

(2)数位:指的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

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在计数单位“十”的基础上,形成更大的计数单位。九个“十”添加1个“十”就是“百”,九个“百”添加1个“百”就是“千”??十个“千”形成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万”。在我国记数方法中,把“万”又当作一个新的“单位一”,就可以获得一组新的计数单位“个(万)、十(万)、百(万)、千(万)”。同理,当“千万”满十个的时候,再次作压缩处理,把十个“千万”形成的新的计数单位“亿”当作“一(个)”,又可获得一组新的计数单位“个(亿)、十(亿)、百(亿)、千(亿)”,??

3.数的扩充----分数和小数

(1)分数的扩充。分数的扩充一般是由两种需要而产生的:一是分东西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个物体进行切割与分配时,整体中的“部分”无法用自然数来表示,就需要有刻画“部分”的方式方法;

二是计算过程中,2÷3=?无法用自然数表示计算的得数,就需要有刻画这类除法运算结构的方式。如若将一张饼平均分成两部分,你获得了其中一部分,用数学语言刻画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把一个单位(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部分),就是1/2。

(2)小数的扩充。小数产生的两个前提:一是十进制记数法的使用;二是分数概念的完善。在小数部分新增加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可让学生在小数初步认识中,就对小数的比较提出具体要求,可使学生能较准确把握有关小数的问题,也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但这一学段只要求同分母的分数比较。

4.数的扩充---有理数

负数的产生。“负数”是一个与“正数”的意义相反的数学概念,它的形成源于对生活中完全相反的事物数量的刻画。

5.数的运算---四则运算的含义与运算律

(1)四则运算的形式及含义。加法运算是四则运算的基础,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运算定律有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6. 用字母表示数(式与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是建立数感与符号意识的重要过程,是学习和认识数学的一次飞跃,为以后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将学习方程

的初步知识,如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3x+2=5,2x-x=3),了解方程的作用,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对这些常见数量关系的了解,特别是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是小学阶段问题解决的核心。

7. 正比例与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y=kx(k一定)。对成反比例的量做了这样的表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k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x·y=k(k一定)。这两个定义都渗透了变量的含义,为在初中学段学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建议篇三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学习除了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基于以上学科的特点及我省现阶段的教学实际,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教学目标的拟定须建立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第2条 课时教学目标的拟定要关注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知识性目标的描述要明确、清晰、可检测。过程性目标要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落实,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以从学生的学习任务为视角进行叙述,也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任务为视角进行叙述。

第3条 要充分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设计教学,因为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论的规范文本,其中凝聚着教学经验,提供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4条 教材研读要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在各阶段、各册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为背景研读课时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

第5条 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应熟做每一道例题和习题,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蕴含的知识点,关注例题和习题的匹配与关联,分清习题的层次。在把握重点、难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线索,在此基础上通过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法完善教材资源。

第6条 要拓宽教材研读的视角,除了参考教学用书以外,倡导参阅不同时间、不同版本的教材。

第7条 科学的学情分析是实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学情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习惯和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等要素。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适时进行分层教学。

第8条 平时作业、学生访谈、课前测试和教师经验等都是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第9条 教学环节的构建和情境的创设都须注重数学问题的设计。事实上,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一般由若干个教学环节组成,但环节不宜过多。每一个教学环节通常都蕴含着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有效性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

第10条 问题的设计要关注思考性和挑战性,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时要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思考应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教学指导策略。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1条 课堂组织是指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互动过程。课堂组织的内容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12条 课堂实施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切入重点要快,尽可能在前20分钟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倡导先试后讲。

第13条 课堂调节要注意动静搭配,数学学习要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教师可适当通过师生对话,安排同桌合作,或前后四人小组合作,要选择合适的问题和时机。一节课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太多。

第14条 教师的教学用语和数学语言要简练、规范,要适时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提炼和总结,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逐步让学生养成有根有据的说理习惯。

第15条 在课堂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关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对哪些学生该提怎样的问题,学生会回答到怎样的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起到启发、引领作用。

第16条 要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合理调控教学目标及进程。要善于筛选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尤其重视典型错误资源的捕捉与利用。

第17条 要重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部分的板书设计,录音、投影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要简易、有效,相互补充,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作业设计与辅导

第18条 作业可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要合理选择作业的内容好形式,注重作业涉及到针对性好层次性,以求实效性。作业涉及到要求是“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提倡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有创意的作业设计。

第19条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练习时间,可以将练习穿插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安排集中练习的时间。

第20条 布置的课外作业要适量,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先做一遍。除书面作业以外,可根据需要布置调查、游戏、设计制作、数学日记等实践性作业,并根据不同作业样式给定不同的时间要求。

第21条 教师要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在学生做作业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进行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

第22条 要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对于作业中的错误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面批是一种有效的.批改方式,对学困生应坚持多些面批。在批改作业时要重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对于典型错误,要有意识地摘录并归类整理,分析原因,以改进教学。

第23条 要发挥作业的激励功能,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能通过合适的批语来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

第24条 个别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个别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诊断、学习矫正、心理辅导等。个别辅导时,要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发挥同伴作用,但不能让“小老师”过多代替教师进行辅导。

第25条 在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前,教师要查阅、分析他们的平时作业、单元形成性测试等情况,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以对症指导。在个别辅导时,要多让学生发表想法。要做到:热情鼓励,帮助树立信心和决心;细致指导,既补知识能力的缺漏,也重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降低起点、放缓坡度、逐步提高。

第26条 对学习有余力、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教师应为他们制定合适的指导方案,拓展他们的学习渠道,如开展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

四、命题与学业检测

第27条 纸笔检测作为学业检测的主要手段,目的在于诊断和反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以改进教学。教师在编制试卷前,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检测范围,理清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的目标要求,形成试卷编制的基本框架。

第28条 编制的试卷要有效度、信度和区分度。试题的难易要适度,叙述要明确,语言要规范,防止产生歧义,杜绝偏题、怪题。

第29条 检测的结果要及时反馈,通常以等级制呈现给学生。根据需要,也可以向家长反馈,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第30条 要重视试卷讲评。讲评前,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讲评前,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多角度展示解题思路,切忌就题论题,以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