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民族婚嫁禁忌等习俗

来源:文书网 1.98W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还是外地来求职求学多年的年轻人们,你们真的了解山西吗?那些渐行渐远的风俗习惯曾经贯穿着山西人生活的全部细节!那么,到了现在这些风俗习惯还留下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西的民族婚嫁禁忌等习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西的民族婚嫁禁忌等习俗

山西的民族婚嫁禁忌等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它构成两性共同生活的社会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生活内容。这一礼仪的重要意义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那样:“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婚姻礼仪必然带有那一社会的深深烙印;而当社会发生变革时,其影响也必然反映到婚姻礼仪上来。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婚姻礼仪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婚姻礼仪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在演进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好的合情合理的婚姻礼仪,会受到人们广泛的承认而历久不衰;一些恶风陋俗也会凭借旧的社会残余势力因袭衍留下来。

自古以来,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婚姻礼仪都遵循着周代即已确立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不断得到简化。尽管山西各地区之间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其总的演进趋势都是由繁到简。近、现代以来,山西各地的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

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山西长治一带称之为“取四柱”,雁北一带称之为“换婚单”。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民间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巳、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共“六冲”。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之类的俗语。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讲究了。这一程序相当了“六礼”中的“问名”。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晋北一带叫“送契”,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时等事项。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按照忻州、长治等地的说法,是女方“有主了”;在晋中一带,则说女方“问出去了”。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前一部分内容。由于现在不再时兴合婚,“过帖”这道手续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

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现在山西各地仍有这种习俗,不过“相亲”的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正所谓“对像”是也。

定婚

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晋南襄汾等地,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在翼城一带,“吃面”则仅限于女家,称为“吃许口面”。

定亲这一天,晋东南陵川等地,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在晋南的闻喜,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除各色衣料、金银首饰、酒肉糖果外,还有90个花馍。女方的回礼,除衣装鞋帽,各种文具外,也有几十个花馍。男女双方把花馍切成薄片,分送亲友、乡邻,称为“散喜馍”。

晋南襄汾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晋中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山西的民族婚嫁禁忌等习俗》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山西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XXX鞠躬”。女方给男方的“凤帖”广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姻愚弟(兄)鞠躬”。“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全柬制成,太原、大同等地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祁县、平遥一带则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在订婚之日,晋南一些地方,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

出嫁

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列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雁北一带称为“通书”,晋南等地则称为“送好日”、“下知帖”。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吕梁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头一天,也有的在迎娶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往女方送钗钏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太谷等地把“催妆”称为“饷飧(sun孙);寿阳一带称为“送嫁妆”,同时把女方陪送的妆奁叫做“陪随”。在迎娶之前,大同一带,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忻州、雁北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晋南襄汾一带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

收到妆奁后,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礼物。太原一带,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猪头和蒸卷,称为“上头盒”。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晋南襄汾一带,在女儿出嫁前夕还有“踩花堂”的习俗。一般是由女方派两名能言善辩的妇女,打着喜字灯笼,提着小箱子,抱着个瓷娃娃,在夜里二、三更天到男方家中去。进了新房后,女婿取出箱子里的镜子照照脸,意为新郎、新娘见面;来人在瓷娃娃两腿的之间洒点水,意为贵子洒尿。然后,男方再给来人些喜钱,并把她们恭恭敬敬地送走。

山西的民族婚嫁禁忌等习俗

一、谐音联想丰富多彩的禁忌文化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有着不同的禁忌和避讳。地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的山西省就有一些饱含黄河黄土风味的民间禁忌和避讳。山西民间禁忌中存在大量的谐音联想。

(一)结婚嫁娶禁忌中的谐音联想

永济等地娶亲队伍来去忌讳重复同一条路,否则新人日后会走“二茬路”(再婚);夏县的娶亲队伍途中不能过沟、桥、河等,否则新人以后的日子会遇到许多沟坎;平遥嫁女,嫁妆忌带鞋,当地方言“鞋”、“害”同音[hai],否则会给新郎家带来“害”,也忌讳陪带被子,“被”谐音“背”,意味着背离、再婚;忻州嫁女,嫁妆箱底四角忌讳空着,要放四个苹果,取四平八稳之意;芮城女子出嫁,上轿(车)后不能再回头,否则有“再婚”的可能,当地方言“回”、“婚”同音[hui];怕带来麻烦,婚礼不顺;晋城结婚忌讳选择农历“单日”,俗话说“好事成双”,婚姻是男女双方的喜事,选择单日意味着“单一”,不吉祥,故多选双日;新绛结婚不过百天的新娘不得到别人家观看结婚场面,否则,再经历结婚场面,意味着“再婚”;芮城新婚后第一道菜忌吃丸子,“丸”谐音“完”,担心美满幸福的生活刚刚开始就完了;夏县娶亲路上新郎新娘的距离忌过宽,以防中间有人穿过,否则将意味着二人之间以后会有隔阂,会出现第三者;运城订婚宴席上忌吃梨,“梨”谐音“离”,害怕日后会分离、离婚;大同男女搞对象,如果双方属相年龄相克而又难以分舍,破解之法是结婚时双方各买一只新锅交换,“锅”谐音“过”,即可以在一起过日子之意;雁北一带结婚时让新娘吃半生不熟的饺子,并且要问新娘“生不生”?新娘只能回答“生”,众人皆大欢喜,不能回答“不生”,“生”谐音生育的“生”;宁武一带结婚时,讲究“姑不娶,姨不送,姐姐送了妹子的'命”,意即姑姑不能当迎亲,姨姨和姐姐不能当送亲,因为“姑”谐音“孤”,“姨”谐音“一”,“姐”谐音“结”(了结、终结),怕婚后生活遭遇不幸。

《山西的民族婚嫁禁忌等习俗》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数字禁忌的谐音联想

山西民间最忌讳的数字是“四”和“七”,其次是“九”。

忌“四”和“七”是因为“四”谐音“死”,“七”谐音“气”,所以,无论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门牌号码或其他号码的尾数都忌用“四”和“七”。结婚嫁娶,开业庆典,聚会搬迁,甚至外出办事都避开阴历逢“四”和“七”的日子,以避免发生意外或生气。

忌“九”主要是年龄中包含的“九”,有“明九”和“暗九”之分,“明九”指四十九岁以上含有“九”的年龄,如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等;“暗九”指三十六岁以上含有九的倍数的年龄,如三十六、五十四等。山西民间有“明九好防,暗九难躲”,“四九三

十六,不死掉块肉”等说法。据说“明九”和“暗九”的年龄,都是人生中的“殉头年”(坎坷年),到了这一年,要系红裤带,穿红背心、红裤衩以避邪保命,不能随意外出或干有风险的事。民间为什么要忌“九”呢?说法不同,其中谐音联想是一个主要原因。如“三十六”谐音“山上溜”(死亡入穴之意),“四十五”谐音“死是吾(我)”,“五十四”谐音“吾是死”,“四十九”谐音“死上柩”(“柩”指灵柩、棺材),“五十九”谐音“吾上柩”等。人们为了避免说含有“九”的年龄,不是说大一岁,便是说小一岁。如“四十九”说成“小五十”,“四十五”说成“四十四”或“四十六”等。

除忌讳上面几个数字外,晋南各地还忌讳在产妇产后的第四天和第六天探视产妇,怕给婴儿招来“四六风”(一种婴儿抽风病)。柳林一带的老人忌讳说六十六岁,因“六六”谐音“溜溜”,当地方言是“往坡下溜”之意,预示着人生要走下坡路。还有一个无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都忌讳的数字——“二百五”。不管干什么事情,人们都忌讳涉及这个数字,总要想办法绕开。即使是给钱,都要多给十元(260元),吃点亏都乐意。据说旧时一封银子是五百两,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半封”谐音“半疯”,北方人一般把那些不明事理、办事没准、做事莽撞的人称做“二百五”。

(三)春节禁忌的谐音联想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民间尤其重视。正月是一年的开始,尤其是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人们都冀盼着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好的运气,从第一天起就要约束自己的言语行为,有一个好的开端。因而正月里尤其是初一忌讳就多一些。

晋南正月初一或初二要从外面挑水进门,意即添财,并且不能往外到水。“水”[fu]在晋南方言中谐音“福”。永济、翼城等地大年初一饺子煮破了,忌说“破了”、“烂了”要说“挣了”

(挣钱之意)或“笑了”(高兴、快乐之意)。汾阳正月里忌喝拌汤,否则,一年内家人会常常拌嘴、吵架。大同正月初一忌吃猪头肉,当地称猪头为“眉眼”,怕一年中看人眉眼、脸色;也忌讳吃鸡,“鸡”谐音“饥”,怕一年没有好日子。繁峙正月初一忌把锅拿到屋外,因锅底有黑,怕一年中会“背黑锅”。闻喜正月里忌喝米汤,当地熬到粘稠的米汤称之为“熬软[van]了”,当地方言“软”、“烦”同音,怕喝了米汤,一年中口罗里口罗嗦、婆婆妈妈,办事不利索。雁北一带正月初一忌吃豆芽,豆芽根长,怕一年之始穷根就扎到底了。柳林、临县等地讲究“单瓜不过年”,忌讳留单数的南瓜、冬瓜等过年,要留双数的,意思是不希望来年的收成“单薄”,要厚成。灵丘正月初一有病不能吃药,得强忍着,怕一年中药不离人。临县正月初一的饺子不能吃完,得剩一点,意即当年的粮食满仓吃不完。

(四)其他禁忌的谐音联想

稷山招待客人忌吃揪片(一种面食),怕与客人日后揪扯厮打。大同招待客人忌说“你还要饭不要了”?因乞丐才“要饭”,俗称“要饭的”。灵丘招待客人喝茶忌讳倒满杯,因为“满则溢”,“溢”有“出去”之意,意味着不欢迎客人;但是倒酒则要倒满杯,沿用远古习俗,为防止对方在酒内下毒,满杯时一碰杯就会溢到对方杯里,心照不宣为了安全。"山西各地都忌讳家有客人时扫地,否则意味着把客人扫地出门。给人送礼,万荣忌讳送伞,伞谐音;散,意味着与朋友离散;绛县忌讳送笔,否则和朋友的情谊会一笔勾销;山西大多数地方忌讳送钟,送钟谐音送终,太晦气了。临县过生日忌讳吃拌汤,因拌汤有面疙瘩,意味着人生充满了“疙瘩”,不平顺。阳高盖房子忌用榆木,“榆”谐音“愚”,怕后代愚笨,不聪明。大同抱起小孩时忌讳说“沉”,因为只有死了的人才“死沉”,要说“重”,当地方言“重”和“俊”同音,都读“zhong”。曲沃盖房不盖四间,“四”、“死”同音,不吉利,要盖成“小五间”。宁武家有病人时,忌讳借别人药后再还药,只能还钱,因为“还药”意味着“还病”。临猗给老人做寿衣忌讳用缎子料和带毛的衣料,“缎子”谐音“断子”,怕家庭会断子绝孙或转生为动物(动物有毛)更有甚者,有的地方姓“贾”和“段”的人,不能叫好字眼的名字,否则就会出现“贾(假)富贵”、“段(断)青春”的谐音联想。

二、民间禁忌文化的古今传承和思想含义

我国民间禁忌文化历史悠久,虽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禁忌内容,但不同时代也有一些古今传承的相同的禁忌内容。

清代学者孙锦标的《通俗常言疏证·时日》中说:“七不出,八不归”。意思是说,农历逢七不出门,逢八不返乡。现今山西不少地方还保留着这一风俗。不过各地都有些变化,有的地方只是正月初七忌讳出门,其他月份不论,有的地方只是农历逢八的日子忌讳媳妇回娘家,其他人回家不忌讳。另外,清代《谈徵·事部》说:“日忌:世人以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日为日忌,不出行不营为,阴阳家以此三日为五鬼下哭”如今山西不少地方仍保留着农历初五、十四、二十三忌讳出门的习俗。

民间禁忌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很难一下子说清楚。禁忌避讳只是民间的风俗习惯,今人已不刻意讲究,但也不能一点不在乎,所谓“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创设了许多禁忌,其中自然有它存在的理由。有些是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比如各地在正月里的一些忌讳,好多都是寄托人们在新的一年中有个好运气、好收成。有些是曲意劝诫的,如交城讲究吃馒头不得剥皮吃,有“吃皮皮,死姨姨”的说法,无非是告诉人们要有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再如各地都有不让孕妇、产妇到一些重要或危险场合的禁忌,无非是让她们注意身体,注意休息。有些是起缓和作用的,如“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否则只会激化矛盾,引起严重后果。当然,也有不少禁忌是带有女性歧视的或带有迷信色彩的,这些禁忌的存在虽然对社会无利,但也无碍大局,只不过给人们增加一点趣味罢了,任由它们自生自灭好了。

拓展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之婚嫁梳头礼仪

中国婚嫁梳头礼仪属于旧时的习俗了,不过有些地区和少数民族仍然沿用。一般新娘出嫁前需要经历三步:洗澡、梳头、哭嫁。在旧时梳头可算上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出嫁仪式。

以前,新娘出嫁就意味着永远告别家人和家乡,因此新娘都要在婚前哭上三天,还与朋友和家人一起唱一些歌,这多少释放了点新娘的恐惊感,也为她离家作了预备。现在,婚礼当然已不再如此,但每一个新娘好像都须要一点情感上的支持,人们鼓励她把内心想说的都说出来,这时新娘往往哭上一阵,以抚平心中的忧虑。

女儿出嫁自豪的母亲会面临一个这样的任务——梳头。新娘洗了澡,打扮一下然后哭上一场就算是从“未婚”过渡到“已婚”了。这时母亲需要交代女儿一些事情,然后帮助女儿洗澡(象征性的),给她梳一个“有福气的女人”的发型。

洗澡

新娘出嫁前第一步:洗澡

洗澡一般并不意味着庆贺什么,但是中国的婚前洗澡却绝不仅是你平常所认为的20分钟泡在浴盆里。水里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气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属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气",而且还意味着幸运、长寿以及繁荣,除了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还有助于让皮肤光滑、鲜嫩,许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梳头

新娘出嫁前第二步:梳头

有些中国新娘穿上传统的红衣裤,再吃上一些美味的饺子,有3枚饺子,一个预示着爱情,一个预示着多子多福,还有一个意味着幸福。给新娘梳头的人都是生活幸福美满的,被称为有福气的女人。阿姨,朋友或家庭其他成员都可充当这一角色,她一边梳一边说一些祝福的话,这一礼仪据说能给新郎新娘带来和谐、财富以及多子多福。

过去梳头新娘要哭唱《梳头歌》:

一梳梳来嫂呀,白发齐眉婶呀。

二梳梳来嫂呀,双喜临门婶呀。

三梳梳来嫂呀,三元及第婶呀。

……

如今,不再唱《梳头歌》了,梳头的婶嫂边梳头边吟道:“一梳白发齐眉,二梳儿孙满堂,三梳早生贵子……”

哭嫁

新娘出嫁前第三步:哭嫁

以前,新娘出嫁就意味着永远离别家人和家乡,因此新娘都要在婚前哭上三天,还与朋友和家人一起唱一些歌,这多少释放了点新娘的恐惧感,也为她离家作了准备。

现在,婚礼当然已不再如此,但每一个新娘似乎都需要一点情感上的支持,人们鼓励她把内心想说的都说出来,这时新娘往往会哭上一阵,以抚平心中的忧虑。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