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小时内成为一个不落俗套的人,你会怎么做

来源:文书网 2.65W

三月身边双鱼好友扎堆生日,送什么合适的生日礼物,是这个月费脑的事情之一,并不是每次都能那么幸运在商场某专柜闻下香水味道,就决定拿下,送给对方,而对方又刚刚钟意。

在24小时内成为一个不落俗套的人,你会怎么做

一方面要考虑到对方的喜好和需要,另一方面,面对一大推眼花缭乱看上去差不多的商品,还得经过这些商品五花八门的宣传方式熏陶一圈,才能从中做出选择,实在不易。

尤其是让一个化妆品门外汉的男性选个口红,或者让一个不关注电子产品女性选个电脑这类的,心里的咆哮是:这些产品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到底谁发明了送礼物这件事!

多影响心情,是吧?

这些年,断舍离的流行,被不少人推崇,大家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和生活模式,对于“欲望”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很大的程度和我上面的烦恼有相似之处:虽然我们的需求无止境,但是,对于商家所有产品都是“最优”的那一个持有怀疑,而且对于“丰富”不乐衷,更不用说丰富的产品了。

想象下你去买个扫地机器人,单单天猫电器城有1525件相关商品,显示可选的品牌就有117个,再来看打出来的宣传字眼,无非是“智能路径规划”,“地图规划导航”,“超大吸力”,还不止一家使用。

在商业里,差异化意味着一切,所有的营销书和营销人员也不厌其烦地强调差异化的重要性,并且围绕着差异化去制定相关的商业策略。

可是,现实中,除了行家分得清商品的区别,进而比较选择,作为大部分的消费者是分不清这其中的差别,统一称呼产品类别:扫地机器人。

这种困惑不已的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买瓶矿泉水也会遇到。

商家竞争越激烈,产品数量不断增多,但激增的是“相同”,而不是产品多元化。

同样的情况,在商业里也是。

在扬米·穆恩的《哈佛最受欢迎的营销课》书里,她说:企业对抗趋同化的主要途径是差异化。从理论上说,竞争越激烈,企业对差异化的诉求越强烈。但我认为事实恰好相反:企业越努力参与竞争,与其他企业的差异就越小,至少在消费者看来是这样。

就像是一场“谁最受欢迎”竞赛,为了赢得比赛,每个人都要表现得像其他人一样友好、愉快、活跃和幽默,或者像是一场选举,每位候选人都力图表现得迷人、庄重,谦虚强大,一旦所有人都开始这样做,就不再有人能够脱颖而出。

是不是很熟悉的场景?不仅是人,企业都想成为特别的那个,那如何在处处雷同的世界里探索不同呢,这也是扬米·穆恩写这本书主要探讨:这是一本探寻追求差异化对一个企业有什么意义的书。

虽然书名有点点标题党,但对于没有专门接触到竞争和差异化的我来说,这本书有打开视野的感觉,尤其是从生活细节衍生开去,小处见大,这也是一种惊喜。

比如,谈到市场调研,如果只是为了关于市场调研的新想法:如果市场调研只是为了弥补品牌之间的不足,让品牌趋同,而不是加大区隔,那就没有意义。

比如,谈到市场竞争。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关注对手,去比较彼此的品牌后做出调整,是很容易患上竞争性适应症的,而竞争真正的意义是:扩大并长久保持与竞争对手的差别。

比如,谈到如何成为行家,可以全面投入到相应的环境,浸泡着,更简单的方法是,“在产品类别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就去了解它,因为产品类别往往是扩充的”。

在书里,曾经的老师给了班级里的学生一项有趣的任务:在不伤害或者打扰他人的.情况下,尽量在24小时内成为一个不落俗套的人,你会怎么做?

答案可以有很多,但值得思考的,到底要发掘出什么样的差异性,才是真正具有巨大的魅力。

扬米·穆恩在书里开篇说,?从表面上看,(这本书)在讲述一些商界的道理,但其本质上就是一本关于我们自己的书。

因此,顺着这话,尝试思考在如何打造个人品牌这件事上,书里的竞争性差异思考方式有哪些值得借鉴的。

点开大图更清晰

不难发现,人们在比较的系统中会本能地消除差异,就像读书时代,语文不好,补语文,体育不好,多运动,因为有个考试的衡量标准在那里,所以,所有竞争者的行为结果导向都是一致的,这有利有弊。

但要记住的一点,差异化并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区分。

真正的差异,也就是持续性的差异,并不是“均衡化”能够产生的结果,而是“失衡现象”所特有的贡献,所谓的“卓越”同样如此。

有所不为是差异化的标志,并不是所有的竞争对手所拥有的东西,你都要追随。

保持警觉性是好的,但是太过于关注竞争对手,会带来“竞争近视症”,从而忘记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太过于关注衡量标准,也是一样。

当然,这个的前提要在特定的情况下,判断多元化的价值,你不可能在一场竞技性赛跑中跟人要求多样性,但是在人生的跑道上是可以的。

也期待每一个人的发展能有更多元的想象,而非有特定的衡量指标,牵引着所有人往特定的方向聚集。

有了坚持自由多元的思维方式的前提,要做的另外一点是,抑制怀疑

每一天我们都有涌现出数以万计的想法,对于某些不熟悉的想法,可能会冠上疯狂愚蠢的标签,我们很容易找到理由去反驳,说出不可行的理由,就像我们对于不喜欢的人一样,可以列出千奇百怪的理由去拒绝。

批评的动作是容易的,可以不经大脑,可以看做是一件不关自己的事情。

但这本书里告诉我们:当你决定摒弃怀疑的态度时,即使是几分钟也许,就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你提供了一个“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机会。

想想自己之前否定掉了什么觉得不可能的事呢,翻出来,给它们一个机会,人生重在实验。

回到前面的任务:在24小时内成为不落俗套的人。

作者的做法是穿一件比较奇特的衣服去学校,到了学校,发现很多同学都是采取衣服配饰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个性。

而真正令人记住的,却是一位最不可能做到不落俗套的J同学,安静的他在这一天穿着和平常一样的衣服,唯一不同的是,他上课的时候很用心地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并在课后向老师道谢。第一节课是这样,第二节课是这样,持续了一整天。

不难看出,这两种“不落俗套”的方式区别:一个是无意义的差异化,一个是含义深刻的差异化。前者那些吸引人的噱头,我们会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进而忽视他们,而后者能产生共鸣,我们会持续关注,甚至给予他们尊重。

所以,换做是你,你在24小时内会做什么呢,但不管具体做出来的效果如何,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做的。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