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片段及评析

来源:文书网 7.14K

教学片段一:

《但愿人长久》教学片段及评析

悠扬而略带感伤的萨克斯乐曲《回家》在教室响起。伴着音乐,教师充满感情的述说:

同学们,还有几天就到中秋节了,可是我的心里极不平静,尤其是到了晚上,仰望天空的一轮皓月,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在外地工作的妹妹,昨晚她给我打来电话,说今年的中秋节又没法回来了,看来我只好独自赏月了。

同学们,你和你的亲人分离过吗?心里什么滋味?

生:我的妈妈打工在外很久没回来了,我很想念她。

生:那次,我爸爸出差在外一个星期,我天天盼望爸爸能回来。

生:我姥姥生病了,可我现在没法去看望她,我很担心她,盼望她能好起来。

生:我表哥去上大学了,我很想他,想和他一块玩。

……

师:思念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同样的中秋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和我们一样,思念起他的手足情深的弟弟。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心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想一想从中能体会出什么?

(古人云:感人心者,必先发乎情,教师以一段优美的音乐和看似随意的谈话拨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与学生形成了情感的共鸣,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视角投向课文,与文本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话,在阅读中进一步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理及情感体验,可谓水到渠成。)

教学片段二:

多媒体演示:月亮渐渐西沉,银辉透过窗户洒满屋子,苏轼斜躺在床上,望月沉思。

师:此时此刻,望着这圆圆的月亮,苏轼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会想:要是弟弟和我在一起该多好呀!

生:他会想:月亮啊,为什么你要在我和弟弟分别的时候这么圆、这么亮呢?难道你不懂得我的心吗?

( 师投以赞许的目光):你真是个会观察、会思考的孩子。

生:他会想:弟弟啊,你现在在哪里呢?是不是也像我这样想念你呢?

师点头:是啊,仰望着窗外的一轮皓月,苏轼思绪万千,难以入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5自然段,划出描写苏轼心理变化的句子,用心品味每一字、每一句、每一个标点,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静静的阅读、圈画。

师巡视交流。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中秋月夜情境图,望月抒怀,此时的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主人公,与他同呼吸、共感叹。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提出读书要求,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苏轼心理变化的词、句、标点,揣摩、体味,而教师要做的只是激励、引领学生:读进去,品词析句;读出来,碰撞交流。)

教学片段三:

师:是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让我们在歌中再一次感受这离别之情、思念之心、祝愿之意吧。

大屏幕出示《水调歌头 中秋》全词内容,并播放根据《水调歌头 中秋》词谱曲的歌曲,会唱的学生情不自禁的唱起来,此时,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温情。

(一曲终了)

师: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借月抒怀,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你知道哪些写月亮的诗,我们来个赛诗会如何?有兴趣的也可自己创作。

学生兴味盎然,争先恐后的吟诵起来。

《静夜思》《峨眉山月歌》《枫桥夜泊》……

(音乐是心灵的纽带,它将学生、教师、文本紧紧相连,勿需更多的语言,作者的思念之情、埋怨之意、宽慰之心已留存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此时,教室里情不自禁的歌声就是他们心情的最好写照。教师并未就此打住,而是由此延伸开去,让学生放飞思维,即兴吟诵写月亮的诗句,在吟诵中加深感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反思:

《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诗类的课文,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水调歌头 中秋》词创作的背景、经过,课文就是词意的最好解释。综观以上片段设计,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特点:

一、创设情境,让生活与文本相连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教学中,教师恰恰是紧紧抓住了情感变化这条主线,优美的音乐、亲切的语言、逼真的课件触动了孩子们率真、单纯的心田,营造出浓浓的情味。当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被调动后,引导他们与文本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让他们切实感到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就在他们的生活中。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课文、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读好课文,用朗读表达情感已成了他们迫切的心理需求。

二、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固然美好,然如何从“胸中有情”转到“目中有本”?教师时刻没忘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用心读,能体会到什么?看有什么新发现?这一阅读目标的确立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开阔、活跃的探究平台,又让他们在有目的的自主阅读活动中提升了探究性阅读能力。

三、拓展延伸,在诵读中丰富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优秀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片段三中, 教师把文本作为桥梁,鼓励学生放飞思维,吟诵、创作写月亮的诗词,既是一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又陶冶了其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

说说“讨论”

今天我们的小才女蔡慧筠上了一节活动课《十二生肖〉,课堂气氛完全可以用火爆这两个字来形容。其中两个地方气氛异常热烈:

片断一:

师:小红今年12 岁,她是属什么的?

生1:小红是属鸡的,因为小红12岁,它是1993年出生的,黑板上写着呢,1993年是鸡年。

师演示课件,画面出示:小红的姐姐比小红大一岁,姐姐是属什么的?

生几乎异口同声:属狗的。

只有生2忽然喊到:不对,姐姐应该是属猴的。

师:两种意见,到底姐姐属什么呢?

生自发争论,教师里一片沸腾,片刻后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喊到:是属猴的。

师:怎么这么一会就改主意了?谁说说理由?

生3:你看呢,要是姐姐属狗的,就是94年出生,那她才11岁,比妹妹还小了,那就不对了。

师:噢,你是说明姐姐不属狗,那也不一定属猴啊。

生4:姐姐比小红大,她得比小红早生1年,要不就小了,鸡年前面是猴年,所以姐姐是属猴的。

生5:我用20xx 减去姐姐的13岁,得1992 ,92 年时猴年。

师:刚才就你坚持认为姐姐是属猴的,你是怎样想的?

生2边笑边说:我和他们都不一样,因为我姐姐13岁,她就是属猴的`。

(师生都忍不住笑了。)

师:噢,你是借助身边的人来考虑的,也非常好啊!......

片断二:

小红的奶奶属鸡60岁,爷爷属狗,继续推算爷爷的年龄:

生1:爷爷和奶奶年龄应该差不多,奶奶60,爷爷应该59岁。

生2急不可待地喊道:不对!不对!爷爷不可能比奶奶小,爷爷应该71 岁。

犹如油锅里撒盐,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大多数学生岁生附和:就是,男的都比女的大!也有的喊,那可不一定,一个男孩子站起来红着脸喊道:“那才不一定呢,我爸就比我妈小,小两岁呢!”

生3:就你们家个别,别人家都不是的,不信你问问。谁家爸爸比妈妈大?你看还有吗?还有吗?!没有!!

生4:老师,我舅妈也比我舅大,我妈说我舅舅找了个大姐。

教师里又一次爆发出笑声,一会渐渐安静下来。

师:看来确实有这种可能,爷爷比奶奶小,爷爷59 岁。你们的意见是?

生5:爷爷属狗,奶奶属鸡的60,属狗的59 ,再加12 就是71 岁,这样爷爷就比奶奶大了。

......

这节课结束后,我许久还忍俊不禁,沉醉在学生那幅紧张激烈的辩论中,他们一个个瞪着眼睛,扯着脖子拼命地喊着,仿佛谁的声音大谁就是对的,而且那股非要辩出个子丑茚卯的认真样真是太可爱了。现在的课堂,教师精心设计组织的讨论、辩论往往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为此,教师常常绞尽脑汁,甚至课前还要对学生说:“讨论时要热烈,大家都发言,声音大一些,不让听还要继续!!”(嘿嘿,学校教师上公开课前我就这样教唆过学生。:))听了蔡老师这节课,我明白了什么叫讨论,什么叫主动争辩,这哪里还要教师组织啊,学生自发的就辩起来了,而且过程中没有一个学生不发言、没有一个学生不倾听,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及时修正自己的结论。其实,讨论的组织、策略都不可少,但是我觉得学生对所学的东西兴趣盎然,真正有问可讨、有疑可论,才是最重要的。当我们还在外显的形式上做文章时,其实应该首先在内容下更大的功夫,并在真正必要的地方组织讨论,不要无病呻吟的去让讨论成为现代课堂的点缀。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