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优秀作文(3篇)

来源:文书网 1.01W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元宵节的优秀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元宵节的优秀作文(3篇)

元宵节的优秀作文1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天气睛朗,还在睡梦中就被阵阵的鞭炮声吵醒了。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子照了进来,真有春天般的感觉了,天空有一层薄薄的雾,是节日响成一片的鞭炮装点的吧。

我们这里既过节又是庙会,所以显得格外的热闹,平时习惯骑车、乘车的人们,今天都改成步行,成群结队穿得漂漂亮亮的在大街上游玩。十字街头有交警在维持秩序,繁华的路段车辆绕行,只准 出不许进。

元宵节比过年还要热闹,更有节日的气氛,过年家人团聚,大街上行人稀少,都在家里共享节日的喜悦。元宵节大人孩子都从家走了出来,脱去厚厚的棉衣,换上漂亮的春装,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 飘动,孩子们手拿各式花灯,更有一天都不熄的鞭炮声,大街上到处都充满着人们的欢笑声。

漫步在大街上,穿行于人群中,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

热闹的元宵节作文

岁岁元宵,今又元宵。转眼大年过去了,不过也没什么值得惋惜,谁让元宵节这么热闹呢!

按照传统习俗,元宵节晚上家家要吃汤圆。放学回家,妈妈正忙着在厨房煮汤圆呢。只见一只只色彩鲜艳,又大又饱满的汤圆在锅里来回滚动,像一群顽皮的小鱼,在锅里嬉戏打闹。开锅了,煮熟的汤圆又变成了熟睡的婴儿,浑身肉肉的,嫩嫩的,范着晶莹的光泽,好像轻轻一碰就会破一样。

吃完汤圆,妈妈建议去大统华广场逛逛。太好了!正好我有机会炫耀一下春节在南京湖南路买的“手工金纱飞机灯”了。今晚,路上的行人一般都是三口之家,他们幸福地手挽着手顺着人流走向市中心——大统华广场。

今日的大统华广场非比寻常,人山人海,用摩肩接踵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我点燃了我的飞机灯,在拥挤的`人群里穿梭,爸妈快步跟了上来,因为稍有疏忽就有走丢的“危险”(好在我已长大)。我提着金坛独一无二的灯,可是赚足了眼球。不时有行人驻足观看,我趁势自由地在穿梭在人群中。耳边不时有人议论:“简直太漂亮了!”“走,到前面看看,也买个飞机灯!”卖灯的小贩也追问在我哪买的灯。有些任性的小孩开始哭闹:“我要飞机灯!”看着这个架势我不自在起来,趁人不备灭了灯钻入人群中。

这时我才发现马路两边各种各样的灯还不少呢!有电子灯,有手工灯,有花卉灯,有人物灯,有的灯会唱歌,有的会转呼啦圈,有的还会吹泡泡呢!再看看小贩和顾客的交易,搞得像开辩论会似的。不过在这方面还是女人有一套,在小贩坚持价格时,她们开始挑毛病:声音太响容易坏了,有瑕疵了——实在不行就使出杀手锏——不买了,这种情况下,小贩只要赚了,也就做成交易了。

大统华广场下的超市里更是热闹非凡,这里人头攒动,正在举行灯谜会,不过商品销售也相当火爆,商家怎会放过这一赚钱的良机呢!就连司马坊步行街后面的小吃摊主都占了元宵节的光,他们脸上放出异样的光彩,忙着接待每一位吃客。

我们转出人群,发现天色已经不早了,是该回去了的时候了,但是那种只有节日才有的热闹却永远留在了我心里。

元宵节的优秀作文2

过了春节,元宵节转眼就到了。当全国大多数的地方一家人围着桌子吃汤圆时,小城的元宵节却有不一样的风俗。

元宵节这一天下午,人们备好蜡烛、香、烟花,先到自家的祖坟点点蜡烛香,放放烟花,一是新的一年里让祖宗感受一下人间的香火,二是祷求祖上保佑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事业做的红红火火。

趁着家人上坟的时间,家里的主妇们升起灶里的火,一口二尺四寸的大铁锅里,放上大半锅的水,淘米下锅,再放上芋头,腌过的猪骨头、猪肠、豆腐干、香菇等各种佐料。灶下火正旺,锅里水开,白气冒上来,骨头的香味就乘着白气直赴进了鼻端。这时粥还只是一个开始,要慢慢地熬,待到佐料发出的香都融合到一起,锅里的粥越来越稠。上坟的人回来了,一锅香气诱人的杂烩粥就可以出锅了(在我们小城叫咸酸粥)

说起小城元宵节不吃汤圆吃杂烩粥的风俗,这里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小城因地处偏远山乡,交通不便,算得上穷乡僻壤了。人们过完春节,备的年货也吃差不多了,又到扳着指头算着粮食的时候,元宵节到了,小城的一巧妇们灵机一动,搜罗了一下家中的剩菜剩饭和不多剩下的年货,到在锅里煮了一锅杂烩粥。一尝之下香浓可口,邻人争相效仿,口口相传,就成了小城元宵节吃杂烩粥的习俗。

埋头“哧溜、哧溜”地吃着粥,母亲总会笑着对我们说:“多吃点,十五夜可要吃十五碗呢,上坟前三碗,回来三碗,看完龙又是三碗,你们敞开了肚子吃。”引来我们的一陈笑声。

这边还在收拾碗筷,那边锣鼓声声响,烟花朵朵开,板龙灯会已经开始了。“锣鼓响,脚底痒”,想起小城的这句谚语正印证了看龙人的心里。

小城的龙是板凳龙,在一条条板凳上以竹条为骨,白纸为身,做出威严生动的龙头,一节节如在飞腾的龙身。做龙是村中做龙老人的拿手活,不过一个龙头,也得做上一两个月,龙身由村中各家的老人负责做好保管。到了舞龙的夜晚,各家各户拿出自家的龙头和龙身,在村中的操场上,用活木栓栓上龙头和一节节龙身,龙头和龙身里再放进蜡烛,一条闪闪在夜间飞腾的游龙就出场了。而举龙即是一个体力活也是一个技术活,要的是举龙人相互间的默契配合,两三百节的龙身加上一个大龙头,龙头的五六个人抬,一节龙身要两个壮汉替换着举。龙身长了,人多了,配合起来就难了。举龙的时候,领头人一喊起,后面的人就得举,领头人一说放,就得放下,如一人配合不好,该放下时没放下,或转弯时偏了点,两条板凳的活栓就全打拆成剪切状,很容易伤到就近看龙的人,有时还会拆翻了蜡烛,烧了龙身。所以每年举龙的人都要挑身强力壮的,还要是有经验的。

月上柳梢头,龙游大街小巷间,人声沸腾,人头涌动。举龙的五六百人加上看龙的,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向前游移,人中有龙,龙中有人,人与龙相亲相近,和谐共存。站在高处看,一条皎龙在夜色上下飞腾,龙过街穿巷,每到一家,那家家主摆好蜡烛香火,在锣鼓声烟花声中,龙为人间祷福祝愿。祝愿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幸福美满。

元宵节的优秀作文3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