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随笔(合集15篇)

来源:文书网 3.02W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应该很少人不知道随笔吧?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想要学习写随笔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随笔(合集15篇)

端午节随笔1

每年到端午节来临,网上和微信中一片“粽情”飘香的味道,南方有水的地方,更是早早地就预备下划龙舟比赛的物件,紧锣密鼓地加强训练划龙舟比赛的“战斗”队伍。而在我们北方大部分地区,端午节则是以包粽子、结花绳、做荷包、图吉利的民间活动为主。由于缺水,村民们不敢奢望在大江大河中祭奠、举办划龙舟活动,因此也就不知道纪念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我知道端午节纪念屈原,那还是在上了小学以后的事。

过去,我们那里乡下根本买不到糯米,所以每到过端午只能吃干榆树钱做的粑粑,最有钱的人家也只能是从集市上买回二斤干枣,过端午用水泡醒了蒸枣山吃。常记得我们家门前那棵老榆树,春天,当那上面结满一串串鹅黄色香味甜绵厚实的榆钱时,就是我们最喜欢的时候。这榆钱自古就有被食用的习惯,农村的小孩根本就不懂讲卫生这一说辞,只要是看见榆钱,就爬上树去先美美地捋着生嚼着吃上几口,解解馋。然后再拣粗大肉厚的折几支带回家晾干存起来,等到过端午节时让妈妈和着粗面蒸粑粑吃。

记得那时侯还有个顺口溜:“东家女 ,西家娃,采回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交给妈妈做粑粑。”。假如那一年的雨水多,村头那棵老榆树和着春风、映着绿色,金黄的榆钱缀满枝头。每到这个季节,母亲都会带领我们一群小孩子采摘很多的榆钱来,做着各种榆钱饭,还把剩余的榆树钱晾干存起来,以备过端午给我们蒸榆钱粑粑吃。也许是我们嘴馋、也许是童年记忆深刻的缘故,现在想起来那种榆钱粑粑的味道,那种嚼在口里那么香甜,那么可口,百吃不厌的情景时,比现在吃肉的味道还香。现在母亲已经不在人世,每每想起这些事来,心里总是酸楚楚的……

过端午还有一件事,那就是盼着妈妈给我们戴花线绳绳,女孩子则盼着妈妈给她们“包指甲”。10岁以下的小孩子最希望戴花绳绳和包指甲。妈妈拿来五色线,挽起裤腿,用两只手灵巧地在她自己的光腿上将两股五色线合二为一,搓成一条条花线绳,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分别给我们系在脖子里和两只手腕及两只脚腕上,并嘱咐我们在洗脸时不要粘上水。直到农历六月六才能解除,这一个月不能下河戏水,否则花线绳遇水掉色就不灵验了。小孩家不懂啥叫不灵验于是问妈妈,妈妈说,子孙娘娘不保佑你平安了呗!我们一听这话,吓得一吐舌头说:“还有这事?”妈妈一脸严肃说:“不信你就试试看!”说是那样说,毕竟是小孩嘛,大人一唬就乖乖听话了,连晚上睡觉做梦都不敢马虎。

女孩子包指甲那更是受罪啦。前一天晚上妈妈将和了白矾的凤仙花在碗里捣碎,放在妹妹的指甲盖上,用南瓜叶包一层,再用白布条包一层,最后用白线扎住,并嘱咐晚上睡觉要小心,不可蹭掉。还说不可以放屁,说一放屁包的指甲就不红了。吓得妹妹哭鼻子,妈说谁怕谁就不要包了。两个妹妹摇摇头,立马止住哭,乖乖地让妈妈给她们把十个手指头都包上。眼瞅着妈妈的耐心细致,我们几个男孩子眼睛里都并射出羡慕的光亮。五天后,当妈妈一个一个地打开妹妹的'手指时,我们惊呆了:妹妹们的手指甲就像变魔术似的,红红地染上了一层颜色,拿水洗都洗不掉。

俩妹妹高兴地一跳多高跨出门槛,在院子里大声嚷嚷:“我的指甲变红了!”我们几个男孩子羡慕地直咽口水,缠着妈妈也要包指甲。妈妈说,男孩子不能包,包了红指甲以后说娶不上媳妇!

如今妈妈离我们而去十年了,妈妈不给妹妹们包指甲也已经几十年了,曾经的场景仅能定格在童年的记忆里。作为我们仍然相守的这些古老节日往事和温馨回忆,伴随着包粽子,插艾草这些古老传统习俗,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种美好的回望和驻足,维系着人间的亲情。

盼望着,盼望着时光静淌,岁月温暖!

端午节随笔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诠释了诗人对离散亲人的思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寄托了异地游子对家乡的眷恋;“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抒发了一个民族对生命的感悟……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在百花齐放的世界文化大观园中,独树一帜,优秀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端午节,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今天,端午节仍然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让我们想到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那划过水面浩浩荡荡的龙舟,那玲珑可爱的香囊……

端午节,一个节日何以延续两千年?它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节日,当你想到那个“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的时代,想到那个面容枯槁、行吟河畔的楚大夫,想到《离骚》《九章》《天问》,想到爱国爱民、嫉恶如仇、宁死不屈……你是否发现,原来那沉向江底的粽子恰恰是民族文化的.积淀,那驰于江面的龙舟托起的正是炽热的灵魂。端午节,是心灵的节日,是一个民族对于生命的最高礼赞!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而不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时,当我们知道韩国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他们的国家文化遗产成功时,我们惊讶,我们愤怒,但我们更应该重新去审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没有历史文化的民族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尊重历史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亡羊补牢,晚与不晚都是必须要做的努力。怎么能让中华儿女在未来欢庆韩国端午节!几千年的咀嚼,那些传统节日,早已不再是一个个单纯的日子,它牵系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感,是一颗跳动的民族心。

浩浩荡荡的龙舟扬起千千万万人民的思慕与怀念,泛在历史长河上,成为端午节最激昂的呐喊;小小香囊的幽香携着千千万万人民的眷恋与赞美,弥漫在历史长河上,成为端午节最真切的味道;青青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中,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端午节,是心灵的节日,是民族的纪念,是文化的积淀!

端午节随笔3

今天,我和孩子们在幼儿园一起包粽子,一起分享品尝我们亲手做的粽子,孩子们可开心了。回到家,在电脑上看着孩子们今天活动的照片,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端午节的事。

那个时候吃粽子、系五彩绳(我们也叫系端午线)是我们最盼望的、也是最开心的事。

记得那时候,每到农历的五月初一(我们这里叫小端午)这天,早早的,当我们还在梦中的`时候,妈妈(有时候是奶奶)就悄悄地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腕上,系上头一天晚上就编好的五彩绳,有时候还会把无名指上系一个指环,可漂亮了。

天亮了,小伙伴们从梦中醒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村里的场院里比一比谁起得早,谁的五彩绳最漂亮。可惜这么好看的五彩绳系不了几天就要在夏至前一天被大人用剪刀剪掉,然后扔到下水道里,说是会变成小龙,所以谁都不愿意比别人晚带几天或者少带几天。因此总是提前好几天算计着端午节的日子,不停地提醒家人别忘了给系端午线,也因此惹得忙于农活的大人们常常对我们发火,可我们仍然很高兴。有的在这天忘记的,就会很伤心,就会回家不停地埋怨大人,而大人们也就会在五月初五(我们叫大端午)这天给补上。

如今经济发达了,生活条件提高了,一年四季都会吃到各种口味的粽子,只要你愿意吃,粽子几乎天天可以吃得到。可是吃粽子在我们小时候可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吃到的。因为那个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实在是太差了,交通又不方便。可是,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每年的端午节,小脚的奶奶就会早起,走路赶到离我们村大概五六里路的镇上去赶集,给我们姐弟三个每人买上一个又大又甜的香香的粽子。当我们从奶奶手里接过来时,粽子仍然是热乎乎的。今天我才感到奶奶那时对我们是多么的疼爱,那时候我们姐弟三个是多么幸福。

虽说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很久,慈祥的奶奶也已离开,可是每当吃粽子的时候,每当端午节的时候,每当听到大街上粽子的叫卖声,我总会想起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情景,想起奶奶急匆匆赶集的身影。

端午节随笔4

当浸透整个村庄的槐香慢慢地随风淡去,南来的燕子在淡蓝色的空中上下欢快地舞蹈,田地里的麦苗开始噌噌地向上拔高,端午也就近了。儿时的记忆也随着满街飘飞的粽香逐渐舒展开来。

“五月五,是端阳。花花绳。不可少。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这首童谣就是我家乡端午节的全部写照。

刚进入五月,母亲就会拿出黑、白、红、绿、蓝五种颜色的丝线给我们搓花花绳了。所谓的花花绳,就是把那五色的丝线搓在一起,搓好后,母亲便会在我和弟弟的脖子和手脚处一一戴好。戴上花花绳的我会很快跑出去向小伙伴炫耀我的花花绳是多么的漂亮。小伙伴们大多也都戴着各自的花花绳,都说自己的最漂亮,我们会为此争吵不休,直到大人们出来拉着自家的孩子回家,才会告一段落。直至现在,我也不知道戴花花绳的真正含义,只是听大人们说过,戴上它,我们就会平平安安,出门还不会碰上蛇。那时候我们小孩子也不管那些,只是觉得好看,而且戴上它,就意味着端午马上就要到了,我们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

小时候物资匮乏,难得吃上一次糯米制品,因此只能寄希望于这个传统的节日。还没到端午,我却早已掰着小指头掐算了好几遍时日,盼望着端午快点到来。

端午的前两天母亲就忙开了,她和村里的婶婶阿姨们要去山上割包粽子的“胡叶 ”(胡叶,山上的一种植物,形状像小树,叶子很大,有淡淡的清香,家乡人常用它包粽子。)回来后,我和弟弟便会帮忙把那一片一片又肥又嫩的大叶子,拿到河里认认真真地清洗干净,再找个干净的地方晾干。粽叶准备好了,母亲便会去镇上的集市,买一些包粽子的原料——白糖、花生米、糯米和粘黍米等待。白白的'糯米和金灿灿的粘黍米口感不同,在采买的时候往往会照顾家里人的口味,各自都买一些。

端午的前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和弟弟会叫上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去山坡上拔艾蒿,听大人们说艾蒿既能辟邪驱鬼,又是蚊子的克星,要是在端午节那天门上插上艾蒿,一家人都会平平安安……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我们就把拔回来的艾蒿插在门上,还会悄悄地把剩下的艾蒿,插在那些儿孙都在外面的孤身老爷爷或老奶奶的门上。这一天,整个村子都弥漫着艾草的清香。放学的时候,那些孤身的爷爷奶奶就会笑着问我们:“是哪个乖娃娃给我门上插上艾蒿?”我们一个个都会笑而不答,只是一溜烟便各自无影了。

端午这天,等我们上学后,母亲就开始张罗着泡米、泡粽叶、准备开始包粽子。包粽子看似简单,但真要包起来却很不容易。母亲把所有原料泡好后,在院里扫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放上一个方桌,把盛着原料的几个盆子放在方桌上。先拿两三张粽子叶,用手卷成三角形的筒状,然后用一个勺子往里面盛上糯米或粘黍米,再往里面放些花生米、核桃仁、红枣等,放好后就用粽叶包起来,捏实后用手将多出的粽子叶卷回来,再形成一个三角形,便迅速地用五色线捆实,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粽子好吃但包粽子却很费时间,等母亲把粽子全部包好,一个上午便也过去了。而煮粽子还得再用三、四个小时,我们只得等到下午才能享用。

下午放学回家,老远便能闻见粽子的香味。母亲早就从锅里捞出两只熟透的粽子,用凉水泡好,剥开放在雪白的盘子里,放上白糖,等着我们了。我和弟弟忙用筷子夹开粽子,放在嘴里咀嚼,糯糯的、粘粘的、甜甜的,米香和胡叶的清香直入肺腑腑。母亲则在一旁笑看我们的馋相。通常开始下肚的两个粽子我是不知其味的,真正算得上囫囵吞枣,当肚子逐渐饱胀,这才品味出粽子的香甜可口。舔舔沾满糖末的嘴角,摸摸圆滚滚的肚皮,本想出去找小伙伴们玩耍,但母亲这时却总是让我和弟弟给村里那些没人包粽子的爷爷和奶奶们去送粽子,本来极不情愿,可是当我看到爷爷、奶奶们高兴地不停给我们的口袋里塞糖和瓜子,我们也就乐开了花,等送下一家的时候就更来劲了。

第二天上学,同学们一见面,也不说其他,立刻就问:“你昨晚吃的是尖尖粽还是马脚粽?”接着大家就开始赞叹自家的粽子是多么的糯滑香甜,虽然已经开始上课,心思却还在粽子上。每年那一天的课都上得极为无趣,但那一天的我们却是极为开心。

现在想来,那时的端午也没什么好吃的,只有母亲包的粽子,但却能让我们整整兴奋好几天。那清香的艾叶、神秘的传说、暖暖的亲情,让我感受到节日的气氛是如此浓厚。

“粽子买回来了,粽子买回来了。”儿子的欢呼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老公和儿子从超市买回了很多粽子,有蜜枣的、豆沙的、红糖的……可我总是吃不出儿时粽子的那种香甜。我正在思索这粽子里面到底少了那种味道,这时正好母亲打来电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面少了母亲浓浓的爱,于是,我更加思念母亲,和她那亲手所包的粽子。

端午节随笔5

一如往日

只是没有往日的疲惫

拥有的只是等待的无奈

默默的我问着自己

究竟是我用错了心

还是我爱错了你

没有人知道

就如没有人知道天空何时会流泪

鸟儿为何会悲鸣

凉如水的夜晚

纠缠而又烦乱的思绪

如果你知道

那么请告诉我究竟是我用错了心还是爱错了你?

是谁曾经说过,不会放弃,而如今只留下我一个人.现在的你依旧欢言,我却站在长长的寂寞的海岸线,从什么时候,寂寞,眼泪成了我的朋友.我也不知道我到底错在什么地方,是命运的不公,还是我们原本就不该彼此相识.今年的端午节到了,一如认识她之前那样,在相同的地方,什么都不曾改变什么.而面目全飞!

过去的依旧会过去,我还是原来的我.如过我还剩下些什么.剩下的只有那颗疲惫不堪的心灵,还有那孤独的灵魂!每当清晨起来,眼角还有残存的泪痕!原来好多的梦是真的,只是我们都清楚,不愿触碰内心的那颗线,许多这样的日子,重复了又重复.回首当年,展望未来.你觉得我还有未来吗?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端午节的.今天,我的手里紧握的只是那根回忆的线!是啊,一段感情的结束,是否就意味着一段新的感情的开始呢?谁会告诉我!我明白不是每段感情的开始,就意味着美丽的结局!在乎的人,会伤的比较深,不在乎的会选择一笑而过,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之处.

回首了一段感情,或许本不该继续的感情,我一如继往,无法释怀。

端午节随笔6

小时候的我,眼里的美好似乎只有春节,春节时的无忧无虑,春节时的走亲访友,春节时的那一串小鞭炮。端午对于我而言,似乎只是一个舶来词,因为我家压根儿就不把它当一回事,每年它匆匆忙忙地来,悄无声息地走。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变得怀旧,也就开始重拾了散落在身边的传统文化,端午就这样被悄悄地激活了。重视端午,在我的记忆中,也就有了这么几回。

端午记忆之一:那套黄黄的虎皮衣

儿子的降生,我们一家人开始忙碌了许多。尤其到了那年的端午节,那时的我似乎还很不懂事,也不知道那些个玩意儿。记得妈妈回了一趟老家,拿回来许多东西,什么虎皮衣服,什么虎皮裤子。母亲瞧见我疑惑的眼神,连忙走到我身边说:“这些衣服就是给小孩子穿的,这样那些蛇虫八脚不会来咬了。”我半信半疑地看着母亲,一会儿给儿子洗澡,一会儿给儿子更衣。说也奇怪,那套虎皮衣裤穿在儿子的身上是那样合身,那样帅气!那年夏天,许是虎皮衣裤的庇护,许是我们的心里作用,儿子平平安安地度过了第一个炎热的夏天。从此,端午在我的心中便与黄黄的虎皮衣裤维系在了一起。

端午记忆之二:那片长长的菖蒲叶

20__年搬了新家,底楼的那户人家非常重视传统节日,每逢节日都和他家的祖宗提前见面。我记得那年的端午,他家早早地在大门的门框上方挂上了艾叶和菖蒲。上楼、下楼时分,我总是不自觉地瞄上一眼——哦,端午要来了。也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端午那天上午我趁送儿子笛子班的.时间,来到了吉水菜场门口,巧遇了卖菖蒲的老人,于是,那根长长的菖蒲就来到了我家。我央求了老公半天,才同意给我在门框上方订一个小小的钉子。像得到奖品的孩子似的,我满心欢喜地拿着菖蒲,小心翼翼地爬上凳子,把它恭恭敬敬地供奉了起来,心里自然也默默地祈祷:全家老小身体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端午记忆之三:那个暖暖的下午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在我的老家,稍微上点年纪的妇女都会包粽子,我的母亲自然也不例外。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全家都去乡下。听说我们回去过端午,前一天晚上,母亲就开始准备粽叶、糯米和各种食材。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一片叶子,将这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些糯米,再在中间放一个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几个枣,最后把多余的粽叶包过来,用线把叶子捆好。一来二去,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结实又漂亮,活像一个个胖娃娃在睡觉。不多时,那香喷喷的粽子就出锅了。不用说,那个暖暖的下午也就在我的心中驻足。

那身“时尚”的虎皮衣裤,那根长长的菖蒲艾草,那个香甜可口的粽子,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共同描摹了一个甜甜的端午记忆。

端午节随笔7

小时候,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有特定的食物—棕儿,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棕儿吃起来吧!有种苦涩的味道。一般为了去掉此种苦味,饭桌上都会摆着白糖,这是最初的去苦涩的方法,后续,逐渐可以用肉、枣、红豆、来去除苦涩的味道,当时棕儿一般以黄色的六边形,亮相于餐桌上。如今不管是颜色,还是形状,都是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

为何只有端午棕儿,才会出现在餐桌之上。大们的回复是:“后人为纪念投身汨罗的屈原”。

屈原是谁呀!翻开历史的篇章,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国丹阳,湖北省宜昌市,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年少时,可谓意气风化,不单是高官,还深受楚当权者的信任,有能力也有平台,借改革达富国强兵之举。精忠报国之心,显露无疑。正当一切顺风顺水之时,张仪出现了,张仪运用捭阖纵横之术,深受楚当权者信任,慢慢的就和屈原疏远了。屈原逐渐从楚国的政权中心,流落外地。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可叹他,满腹经纶敌不过,丰功伟绩少人提。就在张仪的计划步步实施时,楚国也必将灭亡。楚国子弟多才俊,尸横遍野在郢城之后,无力回天,爱国情怀热血红,全赴汨罗江水中。

楚已是国破家亡,瞬间楚人轮为亡国之奴。如果当初当权者信屈原,不信张仪,或许又是另一翻景像。

屈原一跃,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古代智慧,我辈只能望洋兴叹了。为了能让屈原从形式当中吃到粽子,可谓是展万家之所长。

饭团和粽子原材料均为米,饭团没有任何包裹为鱼虾所食,棕儿多了棕叶的包裹最终为屈原所食,两者本为白米,多了棕叶之后,色泽上却能有着天差地别之感,饭团遇水立即分化,棕儿遇水,紧紧相依。刚出炉的棕儿,拔开瞬间,热气腾腾,咬一口还有种苦涩的味道在其中,饭团放久一点,就会变质,而棕儿放久一点,除味道有所差别,质却没有变。棕儿代表的人物——屈原,和月饼所代表的人物——嫦娥,已流传世界,不朽的中华民族。虽是云里雾里的典故,典故必会源源流长。

如今,端午已成法定节假日,棕儿已进千家万户,端午和中秋,逐渐变成团圆的象征。

棕儿味虽苦涩,我辈不能忘。端午节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我辈绝不能忘,屈原精忠报国之心,我辈更不能忘。

端午节随笔8

端午的记忆很多,母亲的糯粽,曾祖母的小棒槌,以及小伙伴互相比对的五彩线……最宝贝的,是曾祖母手工制作的小扫帚。

老祖母手下那些精致的小扫帚、难得寻来的惊雷木制的小棒槌精美绝伦,却不能让年少的我们惊叹珍惜。那些土制的小玩艺儿,是山里孩子视若平常之物,却蕴含着长辈们无尽的关怀和寄托。曾祖母的`扫帚扎得别具风情,染了颜料的丝麻,搭配上彩色的线绳,挂在胸前,一荡一荡地,曾祖母说那是用来扫病的。我常常好奇,生病了,用这小帚就能扫去么?那时正好学校里学了一个新词,叫做敝帚自珍,我一下子就联想起曾祖母的小扫帚。可是,当时并没有珍惜,因为这东西今年过了,明年还会再有,意识里并没有觉得需要特别珍藏。

如今,远离了宁静的原野山林,才知道那些东西是多么地弥足珍贵。端午的扫帚栓挂的是长者对子孙无限的期冀与祝福,不发达的医学让人们对祈祷充满信心。因此,男人们不惜误工也会去寻找那被雷劈过的木头,因为,这是老一辈留下来的说法,只有这样的木头挂在娃的脖子上才辟邪。每到这个时候,就是再严厉的生产队长也会对这些因为寻找惊雷木而误工的汉子们网开一面。他们寻找的,是大山未来的希望啊!七彩的扫帚和驱魔的棒槌成了端午里一道风景长廊,牵记着那些久远的岁月。

我清楚地记得曾祖母给我们做很多好看的小扫帚,扫帚扎得迷你而精巧,跟真的扫帚一样的纹路和线条。也有邻家笨婆姨不会做的,到家里来讨,祖母会很大方地让人家挑,那些花花绿绿的小扫帚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格外地醒目。曾祖母做的火红小辣椒,配上碧绿的叶子,甭提多好看了,可是,她不许我戴,辣椒是给独女戴的,曾祖母希望我们家多子多孙,不许我戴这个。

旧时的岁月逐渐风蚀,如今的节日挂件琳琅满目,在我看来,不过是商家谋利的手段之一,断无半点牵念与爱意。无论年轮怎样改变,在我心中珍藏的,都是当年的手工小扫帚。

端午节随笔9

节日,就是辛勤的劳苦大众,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平淡无奇的岁月中,为了打破这份宁静,辛勤劳动的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欢乐气氛的日子。这样使得,劳苦大众在平静地生活中,让人们有所期待、有所期盼。在漫漫长河中,有了庆祝、欢庆,生活才过得有滋有味,才过得有人情味、有人性。这也许就是传统节日在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理由吧。

就拿端午节来说,就是没有屈原,穷苦的人们也会在五月编造出节日来。我的家乡的端午节就没有纪念屈原之说,而是一段神话故事。这个故事祖祖辈辈传承下来,这几年却让屈原占据了。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恶神,仇视人间,他要毁灭人类。这位恶神派下来一位善良之神,让他执行这项任务。可这位善良之神,动了恻隐之心。下凡后对人类说,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位恶神要观看人间,你们到这一天的时候,家家户户,房门插树枝,窗口挂野草。到这一天恶神一看,呀!世间人类真死绝了,你看,房门口都长出树枝了,窗户上都长野草了。就这样又过了好多年,恶神知道了内情,杀死了善良之神,还为人间降下了灾难。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善良之神,在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门口插柳树枝,是为了挽留善良之神,窗口挂艾草,是为了表达对这位善良之神的爱戴。

至于五彩绳,在我老家叫百索儿。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时候,只要是过端午节,早上起床,妈妈就为我们弟兄几个带上百索儿。在老家也有人说是为了让孩子长命百岁;也有人说是,五月里蛇出现了,孩子带上百索儿,蛇不咬。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祈求孩子身体健康,命运顺利。

对于吃粽子,在我老家根本就没有这种习惯。我小时候也没有听说过,端午节还要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还是在上学以后,课本里学到的,那时候也就知道了屈原,知道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我们北方是以面食为主,在端午节那天,家里人会用面炸麻花,或者炸油饼,这也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小时候盼望过节,过节了就有好吃的。在小孩子眼里,过节是最好的'日子。

在我外婆家五月,杏子就熟了,端午节可以提前吃到杏子。我外婆家以前有一颗好大的杏子树,每年端午节时,我舅舅就拿好多杏子,还有麻花,油饼到我家来。这也是天打不动的规矩,自从我妈到我家,就有了这一规矩。有一年,端午节那一天我舅舅收麦子忘了给我家拿杏子,还让我妈质问了好长时间。尤其端午节吃杏儿,这在我儿时是最骄傲的,因为我外婆家的杏子比我家乡要早熟几天。端午节,下午上学,我拿着杏子、油饼、麻花,带着妈妈亲手拧在一起的百索儿,信心满满,就喜欢摆着课桌上显摆。同学们看着杏子,馋的口水直流。那时候就喜欢同学们伸出小手,哀求着在我跟前要杏:“给一个吗!掰半个也行吗?我们俩是好朋友……等等”当我掰半个杏仁给同学,看着同学们吃,我特有满足感。因为外婆家的杏子,个大,不酸。我外婆家的杏核还是甜的,在我小学二年级那年,俩同学为了我吃剩下的杏核,还打了起来最后闹到班主任那里。

初一那年,我吃上了粽子。虽然在小学就知道,粽子也是端午节的美食,可家里穷,父母没有买过。当时的粽子也是外地运过来的,老贵了,一个五块。那年我小姨,从外地打工回来,刚好是端午节,就往我家拿了几个粽子。人家是沾蜂蜜吃的,我又不知道,拿出一个拨开就吃。尝了一口,新鲜感就没了,一点都不好吃,就像玉米糊糊,没放盐。咬了几口就扔掉了,没想到我哥回家,小姨拿出了蜂蜜。人家咬一口沾点蜂蜜,甜甜的。我是馋馋的,真没劲。哎!猪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我是没尝出味道,一个粽子糟蹋了。当时就埋怨小姨,为什么不多拿几个,一人一个,真没意思,心里有一种失落感。心里从没有想过,那时候谁家里都没钱,吃粽子也是奢侈品。在当今社会,粽子多了,却没人喜欢吃了。端午节象征性的吃个粽子,只是为了过节。今年端午节回家,拿了几个粽子,我女儿一个咬一点,说不好吃,就让我家猪,过了端午节了。

不过我女儿对百索儿,还是很喜欢的。五月初四那天晚上,就让我媳妇给他绑在手腕上。最后是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都是百索儿。还记得我小时候也喜欢百索儿,端午节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妈鞋百索儿,有时候我妈忙,头天晚上没来得及拧,就催着让她拧。端午节那天,绑不好百索儿是不会去上学的。端午节过后,还一直带着,一直到农历六七月,百索儿颜色褪完,再加上爱玩,不讲究卫生,百索线让污垢侵染地,都看不出是什么颜色了,才取掉。有时候还不死心,自己找来各色丝线,自己拧一根,再绑在手腕上。也许是想着端午节越长越好。在孩童时代节日是越多越好,越长越好,而对于有负担的大人,还是要以过日子为重。

对于百索儿来说,大人们是不会绑在手腕上的。我不绑百索还是初三那年,主要是男儿身,不好意思。但端午节,砍柳枝,割艾草,还是自己的强项。自从上了初中,每年端午节都会随着父亲到山上找艾草。很早就起床,赶天不亮要把割地艾草挂在窗口,大人们说这样吉利。我对吉利倒没有感觉,主要是为了新鲜、刺激、好玩。就拿我爸常说的一句话,“年轻娃,耍性子。”在那时候,天不亮背着一背篓艾草,走在大街上觉得特别有面子,谁要就赶紧拿点,脸上永远带着灿烂地笑容。人总是要长大,对好多事也有淡化之时。上高中以后就再也没有上山割过艾草。还记得我媳妇怀孕那一年端午节,我刚好在家,我爸让我上山去割艾草,我还对我爸犟嘴,今天满大街都是买的,跑那么远干嘛?我还心里嘀咕,都好几年没上山割艾草了,我爸今年怎么这么大兴致?最后我爸一人上山割了艾草。后来才知道,在老家,女人坐完月子,要把五月端午节那天割的艾草和柳树枝,放大锅里煮水,来为出月子的女人洗身子。传说这种水洗身,对女人身体好。我爸割艾草是为了我媳妇,当儿子的却不知道,自己真是个糊涂蛋。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大融合,家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已无人说起,而关于粽子,屈原、女儿节的说法,却占据了家乡的传说。对于社会低层的劳苦大众,怎样的传说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一家人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总认为,只有节日,才能清晰地记录着劳动人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只有一次次的纪念才能让中原文化渊源流传;祖祖辈辈记住正能量的东西,社会才能发展。如果现在我女儿问我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会对她说:“因为有一位爱国诗人,在端午节这一天跳江了,所以每年我们都来纪念他。”而不会说,神、鬼之词。

端午节随笔10

当艾草长满田野山村,大街小巷飘着艾草幽香的时候,又一个粽香飘溢的端午节如期而至。于是,那个悲壮的传说、飞渡的龙舟、甜美的粽子融入心田。在幸福年代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不免回望先人,遥寄哀思。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解粽节、粽子节、诗人节等等名称,本来是夏季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终因历史或传说的某种事件,使之成为纪念的节日。20xx年5月20日,端午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开始,端午节被正式列入为国家法定节日,规定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20xx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审议并批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由此,端午节不仅仅是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的节日,给我们的感觉,更是一个举国欢腾,普天同庆的喜庆日子。

屈原,中国著名的爱国诗人。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如此悲壮的伟人,如此悲壮的事迹。时过境迁数千年后的今天,渐渐地被淡化,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粽子,只是龙舟,只是被国家确立的法定节日。没有多少人会记得几千年前的今天,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心如刀割,绝望地投江自尽。

社会时尚有一种魔力,它把很多事件、存在的生命力都用“流行”这个特殊的度量衡来衡量。都是寄托情思、拉动消费的重要资源,不管是西洋的情人节、圣诞节,还是我们传统的春节、中秋节,只要能流行开来,能成为时尚的,就是好节。端午节渐渐地变了味,粽子充满了时尚的味道,原先的原滋原味的粽子摆不上市面,而是各大商场打出的各样格式的粽子品牌在吸引着客户的眼球。此时,有谁会想到屈原?又有谁会真正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变成商家获取利益的平台,处处充满了微笑的'陷阱。这就是当今社会的现实。

当我们“过节思源”之后,不由觉得端午的意义,不仅“使传统文化得到一个载体,使公民对传统文化的享有权利处于行使和享受的状态”;能以“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增进社交、增进社会团结的机会”;也不仅“端午插蒲艾,既驱赶蚊虫又美化环境”,还应该能以端午节,来感怀和继承屈原那种忧国忧民、心怀祖国、感念黎民的精神。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我们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是,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魂宝,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要从积极意义上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努力传承和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和艺术,让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绚丽多姿。端午节如此,其他节日也是如此。

端午节随笔11

端午快到了,社区有包粽子活动,下班后去社区包了几个粽子带回家,兴奋得很,因为长这么大来,这是第一次包粽子,虽然开始笨手笨脚抓不紧叶子及绳子但总算五花大绑的把粽子捆好了,外相还不错,得意了好久。

早上带了两个到公司给同事尝尝,不忘了吹嘘一下,这可是姐第一次包的粽子哦,捆得漂亮不?同事忙着往嘴里噻边翻了个白眼:“你一个湖北人,好意思说没包过粽子。”

第一次吃粽子应该是邻居从城里带回来的,我记得当时还纳闷:为什么用竹叶包糯米饭?还有哪来这么大的竹叶?,自称一个在山里窜来窜去的野孩子,一直没见过那么大片的竹叶,也许是这个原因,所以一直没有包成粽子吧。

老家对端午节不太重视,唯一带有节日色彩的`是,端午那天,如何男女老少,都会特意出门割一捆艾草或是扯一些薄荷挖点清火解毒的草药拿回家挂在自家的窗台上,听说当天采摘的最新鲜,效果最好。哪怕早上看到一片绿得晃眼睛的艾草,伸手便可得到,偏不摘,要留到端午那天再收割回来,拿到小河边仔细清洗干净,然后用麻绳虔诚的捆好挂在窗台上,听说可以辟邪,还能防止小孩长疮,长疙瘩。

到了夏天,在屋外乘凉时,点上一堆艾叶,浓浓的白烟,夹杂着艾叶特有的清香,熏蚊子正好,干艾叶香气清淡,招人喜欢少了青叶时的晦涩。

这几天冬天有睡前泡脚的习惯,往往都是加艾叶,便打电话提醒好,端午快到了,别忘了散步的功夫扯些艾叶回来,结果妈告诉我,现在没有艾草了,山上、田埂上都不长了,连以往成片的地方也是一根也找不到。记得两三年前,我也是打电话回去要艾草,我妈说,路边到处都是,要多少有多少,一会出去搞一麻袋你记得回来拿。才几个的功夫,艾草就从地上消失了,心痛我们的地球啊,就容不下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了么。

在广东吃过用艾叶做的粑粑,甜甜糯糯中带一点淡淡的苦味,味道很特别。还听说艾叶能煲汤,一直想找机会尝尝用苦涩的艾叶煮出来的“黑暗之汤”是什么味道,还没来得及试试,那些记忆中一阵风吹过,绿波翻滚成白浪、自还浓浓青涩味的艾草,却只能在药店里找到了。

端午吃到了亲手包的粽子,可是没有艾草了,一想到下次还有什么随手可得的东西在眼前消逝,这是一种无法言喻的伤感和失落,又生出对现在正拥有的多了一份珍惜及感念。

因为,这世间最珍贵的莫过去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吧。

端午节随笔12

“喂,宝贝起床了!”随着爸爸的呼喊我下了楼。下来一看,餐桌上有两个粽子。记得小时候妈妈告诉我,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屈原投江身亡,当时人们非常伤心,所以把粽子扔下江去,以免鱼虾伤害了屈原的尸体。想到这里,我感到有点儿惊讶,原来粽子还有这样重大的意义呢!人们是怎样包粽子的呢?我打开了电脑,上网搜集了资料。人们是把竹叶切成两半,把糯米、红枣或豆沙包在竹叶里,然后用彩带缠上,放入锅里蒸。一个个粽子就是这样诞生的。

我想做一个实验,于是拿来了糯米、红枣、竹叶、五彩线,按照网上的要求把所有的材料准备齐全。我把竹叶围成了圆锥的形状,把粽子馅儿填到了里面,然后折叠竹叶,真的包成了三角形的粽子,我拿五彩线把粽子捆结实。大功告成了!我包了一个又一个,包完后,我把粽子拿到锅上蒸了20分钟。打开锅一看,粽子懒洋洋的躺在锅中呢!我把竹叶剥开黄灿灿的糯米闪闪发光哩!一个大红枣在中央微笑,如同一个可爱的姑娘似的。我用舌头舔了舔,甜中带着香味,真让我垂涎三次啊!一口咬下去,软软的、润润的、滑滑的、甜甜的,真是回味无穷啊!刚才只顾着包粽子了,把餐桌上的两个粽子忘记了,瞧!它们还等着我品尝呢!我张大口,塞进了嘴里,香甜的味道一直在我的.嘴里荡漾。

今天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不光是吃到了香甜的粽子,还因为我学会了包粽子,我盼望着下一个端午节的到来!

农历五月初五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期盼以久的端午节向我走来。端午节这天我们不仅能吃到各种美味的粽子,还能闻到棕叶飘散的股股淡淡的清香,让人心情无比舒畅。

现在,家家户户都准备好粽叶和糯米,为端午节提前准备好粽子。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奶奶一大早就出门买来一大把粽叶,去包美味的粽子。我手也痒痒的,也想学学包粽子。奶奶说:“好呀,你先看我怎么包的。”奶奶先把粽叶放在水里泡泡,然后放进锅里稍煮一下,说:“这样棕叶就软下来了,最后把它们浸在冷水里就可以包粽子了。”我认真地看着。

奶奶选了几片整齐的粽叶,把一片片叶子依次排放在手上,卷成漏斗状,用勺子轻轻地将米滔进去,不一会儿,一个美丽的粽子就从奶奶手中诞生了。那个动作是多么地娴熟。

奶奶拿来一片粽叶,叫我也来试一试,我可兴奋了,这可是我第一次学包粽子呀!我下决心一定要包好。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做,可我要包粽叶时,粽叶却像一个顽皮的孩子,里面的米全露了出来,我着急了。

奶奶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呀。”听了奶奶的话,我认真地把粽叶拿起来,记住每个要点,专心致志地包着,奶奶也拿来粽叶,边做示范,边教我包,终于,我的第一个粽子包好了,我欢呼起来,奶奶也在旁边为我感到高兴。

美味可口的粽子出锅了,一股股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蜜枣粽子吃了起来。“啊!好甜呀!”一种甜甜的味道流在心田,让我记住了这个十分有意义的端午节。

端午节随笔13

粽叶飘香,艾叶插在门头上,绿豆糕上场,每年的端午节,都让我倍感怀念和感概。岁月是一首歌,一样的歌词,不一样的韵律,同样都是端午节,母亲和我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间里让自己的孩子对端午节的感受有着天壤之别。

小时候,端午节是我最盼望的节日之一,因为在这天,不但有粽子、绿豆糕、米粉肉吃,有糖果,重要的是母亲还早早为我准备了新衣裳(母亲会缝纫,小时候的`衣服都是母亲自己做),几岁的时候,母亲会给我缝制一件长袖外罩,上面一针一线的刺绣上一个图案,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当属那一件天蓝色的的确良外罩,母亲刺绣了一只白色的鹅在上面,栩栩如生,我穿着她招摇过市,不但是小朋友羡慕,小朋友的妈妈们也羡慕,只是可惜她们没有母亲的那双巧手。

再后来大一点的时候,端午节,母亲便给我缝制碎花布衣,辫两个小辫子,偶尔还备置一件毛衣,小时候天气似乎没这么热,记得有一年的6。1儿童节就穿的母亲为我准备的深绿色毛衣,藏青蓝的裤子,白球鞋,参加学校组织的跳绳比赛,那身行头,特别是毛衣同样为我彩不少。母亲,是个秀外慧中的人,勤劳能干,不管多忙碌,每个节日都积极认真地做准备,让我每每对节日充满了欢喜和期待,日子在母亲的打理下,逐渐风生水起,我和姐姐也在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中健康阳光幸福地成长。

回过头来,看看我自己,这些年的端午节,甚至春节,对我来说,似乎都如平常的日子一般,特别是近些年,更甚,再也没有小时候的那种过节的氛围和热切,过节除了和家人小聚一下再无其他,就是我这样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让他也开始对节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节日在他的记忆里,只是放假,他可以不用去上学。

究其原因,其实不是我对生活不热爱,而是现时的生活条件好了,粽子一年四季超市里都有,想吃就买,衣服什么时候需要,就买来穿,只要孩子喜欢,大鱼大肉变着花样每天都在吃,不同于我的儿时,更多的是过节才能吃上一顿丰富的菜肴。

或许,人懒了不积极了就会给自己找一些并不合适的理由,时代变迁也好,年岁大小也罢,端午节,过与不过,重视与否,反映的其实都是人们对生活的心态。

一年一年,一个个端午节就那样随流年远去,记忆却温暖如斯,母亲就在身边,就在眼前,如今我也想用母亲对我的那一份爱,来回报母亲,同时也给儿子营造一份节日的气氛,生活从来就是美丽的,只要用心,只要有心。

端午节随笔14

不觉又快要过端午节了,粽叶飘香,我似乎闻到了粽子的香味,味蕾蠕动,思维随动,不觉掀起了感情的波澜,我又想起了儿时过端午节,到坡地里去挖艾草、爬到门楼上放艾草、系着五彩绳跑到大街上蹦跳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字里行间飘荡着端午的粽子香。

那个年代的乡村,每逢过端午节的时候,仍一代代相传着古人的一种神秘说法,认为端午是“毒日”、“恶日”,会给世人带来某种灾祸,被越传越神,人们为了避邪,便有了过端午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过端午的时候正是夏季,容易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蛇蝎也易侵入,这个时期是最脆弱的时期。不管是什么原因,家家户户到了这个时候,都格外小心,想方设法避邪气、避蛇蝎。

儿时记得端午节这天,清晨起来就开始忙,各家各户女主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无色的线拧成小绳,系到孩子们的手腕、脚腕上,大人们在为孩子们系“五彩绳“的时候,都叮嘱要闭住嘴,不说话,直到手上、脚上都系上了才能说话。手上系着的“五彩绳”叫“手锁”, 脚上系着的则叫“脚锁”, 因都是用五彩绳系的,所以统称为“五锁”。

系好了“五锁”,大人们就叮嘱说,戴上“五锁”能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见了脚上缠着花花绿绿的“五锁’都会离得远远的。还有,这“五锁”不能随便丢弃,如果第二天不想戴了,只能把它丢到河里,把这种瘟疫类的东西彻底冲走。儿时的我不管信不信,都会像鸡啄米似的点头称是,而且戴在手上、脚上还显得很漂亮,小伙伴们都是这样,还故意跑到大街上,逗趣似的伸伸手、伸伸脚,展示展示自己的“五锁”,歪歪头、低低头地看看别人的“五锁”, 比试着谁的更漂亮些。

有了这个避邪避蛇的'“保护伞”,我和小伙伴们就嬉闹着跑到大约四五里外的山上、坡里采艾草,童稚的欢笑声在路上、坡里、山涧回荡,处处洋溢着青葱岁月里过端午的气息。左瞧瞧,右看看,等到每人采的艾草差不多够了,就一起兴高采烈地往家赶,身后留下一路欢乐一路歌。到家后每人急着搬出凳子,把艾草放到自己的门楼上,据说也是为了熏虫、避邪。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因我家街门外就是一片宽阔的场地,也是南北东西路的交界处,平时都是小伙伴们玩聚、嬉闹的天地,端午节这天就更不例外了,自然成了小伙伴们的乐园。小伙伴们把艾草放到了门楼上,就你招呼我、我招呼他地从家里赶过来了,大多时候都是围聚在我家的东墙跟下,叙说着过端午节的欢乐,做着各种有趣的游戏。女孩跳房、踢毽子、后折腰,男孩则打楗、打陀螺、摸瞎胡……过端午节的欢乐在这里飘荡。那时候,小伙伴们过端午节的兴致都很高,真是乐不思归,每次直到大人们喊着吃饭了,才不情愿地、恋恋不舍似的慢慢散去,过端午的信息也随风飘去。

过端午节还有吃粽子的风俗。那个年代,除了在集市上买的粽子,大都是用苇子叶包的,儿时的东河有一片苇子,既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又是吹苇叶哨的好材料,苇叶还可包粽子,过端午节的时候,跟人家打个招呼就行了,采摘既方便,又实惠,包的粽子可一饱全家人的口福。那时包粽子的米大多是用黍子碾成的大黄米,这在当时就属于最好的了。一走进家门,粽叶飘香,一揭开锅,香味扑鼻,看了就很想吃。吃着黄橙橙的大黄米粽子,心里那个香甜啊!

记得我家过端午节时,大多是祖母包粽子,每到端午节时,我就想起了祖母包的粽子,粽叶飘香,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祖母心灵手巧,包的是一个个大三角粽子,层层剥开粽叶,里面是湿润饱满、略显微黄的大黄米,迅即散发出米的香气,美美的吃上一口,唇齿间留有余香,味道好极了。吃完了粽子,跑出家门,问一下邻居伙伴们,大多没吃粽子,有的是家里大人嫌麻烦,不愿包粽子,有的家人就不会包粽子,便把粽叶和大黄米或小黄米一起蒸,吃的虽有粽子味,但却吃的不是真正的粽子,感觉大不同。所以,每每想起这些,我就更加感激心灵手巧的祖母,是她让我美美地吃上了真正的粽子,在我获得优越感的同时,也让小伙伴们分享,有时把他们叫到我家里,把大大的粽子分给他们吃,也等于吃上了端午节的粽子,分享了端午节的欢乐。那个年代,能吃上这样的粽子也是一顿美餐。

粽叶、苇叶一样飘香,飘出来的“端午”不一样。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从过端午的欢乐到粽叶飘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过去和现在过端午节的不一样。过去的端午节传统色彩浓郁,节日氛围浓浓;现在的端午节文明了、时尚了,而节日气氛淡化了。过去过端午节,都在好好地打算着,精心地准备着包好粽子,过好端午节,忙碌中充盈着快乐;现在的平日里都经常买粽子吃,过端午节也不用忙活了,清闲了,却缺少忙碌着过端午节的热闹氛围。过去过端午节,祖母包的粽子香味特别浓,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现在包的粽子质量好多了,不断花样翻新,也小巧玲珑,好看多了,但我总感到缺少了点什么,缺少了点什么呢?

近年来,国家更重视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了,蕴含着传统节日复苏的气息,这可谓一件大好事。尊重

传统、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把传统节日与现代文明接轨,与精神生活联姻,演绎到社会活动中,延伸到家人团聚的餐桌上,过着传统节日,享受天伦之乐,品尝陈年佳酿,忆屈原,说秋瑾,话端午,是多么充盈和浪漫的节日啊!愿这朵传统的奇葩之花在中华大地绽放美丽!

端午节随笔15

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

所有大街小巷都沸腾起来了,有卖香囊的,卖艾草的,还有卖五色线的。俗话说的好,屋上绑艾,家家有爱。于是我家到处也都放上了艾草。妈妈还买了一些五色线,戴在了哥哥姐姐和我的手上。

今年的端午气息,老家最旺,和一家人团团圆圆吃粽子,那才叫艾。所以我们决定去奶奶家过端午。

一路上鸟语花香,果实累累。到了,我下了车,便向家门奔去。爷爷奶奶在看电视,听说某地又新增确诊病例23例,不会吧!病例又增加了这么多,看到这儿,我才想起自己又忘戴口罩了。唉,我真是大马虎!

中午,爸爸妈妈准备包粽子,我也想包一下试试,可妈妈说我还不能包粽子,因为我太小了。爸爸比较善解人意,说:她想包就包吧,小孩子手巧,说不定能比咱们包的还好。于是我就加入了包粽子团。

首先,准备一张方形的粽子皮,然后把糯米平铺在上面,再放几粒花生,可花生到底放几颗呢?我不太爱吃花生,那就不放了吧。然后再放两颗蜜枣,这样口感吃起来甜丝丝的更符合我的少女心。最后再放一层糯米。开始包了,先将长的那两边往里包一下,再把上面短的.一边往下折,然后翻个面,用绳子固定好粽子叶。看到爸爸妈妈娴熟的手法,我百般羡慕,可我还是第一次包。绳子一绑,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看着我那个有点拙态的粽子,心里欢喜着:我会包粽子了!我屋里屋外的跑着,看见人都指着我的粽子说:看,我自己包的粽子!人们都连忙夸赞:妞妞会包粽子了!我快乐地回了家,爸爸说:要上锅蒸了,把粽子给爸爸好不好?我这才恋恋不舍地把粽子给了爸爸,然后去看电视。

不知不觉中,粽子蒸好了,爸爸把我包的粽子放到我的碗里,那粽子白白的,像个白胖子,吃一口糯糯的。

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