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月赏析(精选14篇)

来源:文书网 2.47W

八月十五夜月赏析1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八月十五夜月赏析(精选14篇)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 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 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 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 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 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 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 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 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 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 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 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 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注解】:

1、属:倾注,此指劝酒。

2、九疑:即苍梧山。

3、嗣皇:指唐宪宗。

4、天路:指进身朝庭之途。

【韵译】:

薄薄云丝四面散去,天上不见银河,

空中清风飘飘,月光如荡漾的水波。

沙岸平展湖水宁静,声影都已消歇,

斟一杯美酒,我劝你应该对月高歌。

你的歌声过分辛酸,歌辞也真悲苦,

我实在不能听下去,早就泪落如雨。

洞庭湖波涛连天,九疑山高峻无比,

蛟龙在水中出没,猩鼯在山间啼号。

九死一生,我才到达被贬谪的去处,

蛰居荒僻,默默受苦有如罪犯藏逃。

下床常常怕蛇咬,吃饭时时怕中毒,

近海地湿蛰伏蛇虫,到处熏散腥臊。

郴州府门前的大鼓,昨日捶个不停,

新皇继位,定要举用贤能夔和皋陶。

大赦的文书,一日万里地传送四方,

罪犯递减一等,死罪免死改为流放。

贬谪的改为追回,流放的也被召还,

涤荡污秽瑕垢,改革弊端清理朝班。

刺史为我申报了,却被观察使扣压,

命运坎坷,只得移向那偏僻的荆蛮。

做个判司卑职的小官,真不堪说起,

一有过错未免要挨打,而跪伏在地。

当时一起贬谪的人,大都已经启程,

进身朝廷之路实在艰险,难以攀登。

请你暂且停一停,听我也来唱一唱,

我的歌比起你的歌,情调很不一样。

一年中的月色,只有今夜最美最多,

人生全由天命注定,不在其他原因,

有酒不饮,如何对得起这明月光景。

【赏析】:

唐贞元十九年(803)韩愈与张署皆任监察御史。曾因天旱向德宗进言,极论宫 市之弊,韩被贬为阳山(广东阳山)县令,张被贬为临武(湖南临武)县令。贞元廿 一年(805)正月,顺宗即位,二月甲子大赦。八月宪宗又即位,又大赦天下。两次 大赦由于湖南观察使扬恁的从中作梗,他们均未能调回京都,只改官江陵。

先因直谏遭贬,后又受抑于扬恁,适逢中秋良夜,身处羁旅客馆,举头望月之 际,心中感触万分,不能不遣怀笔端了。

此诗笔调近似散文,语言古朴,直陈其事。诗中写“君歌”、“我歌”和衷共 诉,尽致淋漓。开首四句,恰似序文,铺叙环境:清风明月,万籁俱寂。接着写张署 所歌内容:叙述谪迁之苦,宦途险恶,令人落泪。最后写“我歌”,却只写月色,人 生有命,应借月色开怀痛饮等等,故作旷达。明写张功曹谪迁赦回经历艰难,实则自 述同病相怜之困苦。

全诗抑扬开阖,波澜曲折。音节多变,韵脚灵活。既雄浑恣肆,又宛转流畅,极 好地表达了诗人感情的变化。

这首诗以接近散文的笔法,古朴的语言,直陈其事,不用譬喻,不用寄托,主客互相吟诵诗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共诉,洒脱疏放,别具一格。

诗里写了张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题为“赠张功曹”,却没有以“我歌”作为描写的重点,而是反客为主,把“君歌”作为主要内容,借张署之口,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块垒不平。

诗的前四句描写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对饮的环境,如文的小序:碧空无云,清风明月,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境界中,两个遭遇相同的朋友怎能不举杯痛饮,慷慨悲歌?韩愈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在三十二岁的时候,曾表示过“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他不仅有忧时报国之心,而且有改善政治的能力。贞元十九年(803)天旱民饥,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直言劝谏唐德宗减免关中徭赋,触怒权贵,两人同时被贬往南方,韩愈任阳山(今属广东)令,张署任临武(今属湖南)令。直至唐宪宗大赦天下时,他们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职。韩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参军,张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参军。得到改官的消息,韩愈心情很复杂,于是借中秋之夜,对饮赋诗抒怀,并赠给同病相怜的张署。

诗的开头在描写月夜环境之后,用“一杯相属君当歌”一转,引出了张署的悲歌,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先写自己对张署“歌”的直接评论:说它声音酸楚,言辞悲苦,因而“不能听终泪如雨”,说明二人心境相同,感动极深。

张署的歌,首先叙述了被贬南迁时经受的苦难,山高水阔,路途漫长,蛟龙出没,野兽悲号,地域荒僻,风波险恶。好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达贬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着又写南方偏远之地多毒蛇,“下床”都可畏,出门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种蛊药之毒,随时可以制人死命,饮食要十分当心,还有那湿蛰腥臊的“海气”,也使人受不了。这一大段对自然环境的夸张描写,也是诗人当时政治境遇的写照。

上面对贬谪生活的描述,情调是感伤而低沉的,下面一转,而以欢欣鼓舞的激情,歌颂大赦令的颁行,文势波澜起伏。唐宪宗即位,大赦天下。诗中写那宣布赦书时的隆隆鼓声,那传送赦书时日行万里的情景,场面的热烈,节奏的欢快,都体现出诗人心情的欢快。特别是大赦令宣布:“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这当然使韩、张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并不如此简单。写到这里,诗情又一转折,尽管大赦令写得明明白白,但由于“使家”的阻挠,他们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职。“坎轲只得移荆蛮”,“只得”二字,把那种既心有不满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完全表现出来了。地是“荆蛮”之地,职又是“判司”一类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长官“捶楚”的地步。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天路幽险”,政治形势还是相当险恶啊!

以上诗人通过张署之歌,倾吐了自己不平的遭遇,心中的郁积,写得形象具体,淋漓尽致,笔墨酣畅。诗人既已借别人的酒杯浇了自己的块垒,没必要再直接出面抒发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接一转,写出了自己的议论。仅写了三句:一是写今夜月色最好,照应题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写命运在天;三是写面对如此良夜应当开怀痛饮。表面看来这三句诗很平淡,实际上却是诗中最着力最精彩之笔。韩愈从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祸福无常,自己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生由命非同他”,寄寓了极深的感慨,表面上归之于命,实际有许多难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镜,悬在碧空蓝天,不开怀痛饮,岂不辜负这美好的月色!再说,借酒浇愁,还可以暂时忘掉心头的烦恼。于是情绪又由悲伤转而旷达。然而这不过是故作旷达而已。短短数语,似淡实浓,言近旨远,在欲说还休的背后,别有一种耐人寻思的深味。从感情上说,由贬谪的悲伤到大赦的喜悦,又由喜悦坠入量移“荆蛮”的怨愤,最后在无可奈何中故作旷达。抑扬开阖,转折变化,章法波澜曲折,有一唱三叹之妙。全诗换韵很多,韵脚灵活,音节起伏变化,很好地表现了感情的发展变化,使诗歌既雄浑恣肆又宛转流畅。从结构上说,首与尾用酒和明月先后照应,轻清简炼,使结构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悲凉。

八月十五夜月赏析2

[唐]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注释:

【1】纤云:微云。

【2】河:银河。

【3】月舒波:月光四射。

【4】属(zhǔ):劝酒。

【5】洞庭:洞庭湖。

【6】九疑: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

【7】猩:猩猩。

【8】鼯(wú):鼠类的一种。

【9】如藏逃:有如躲藏的逃犯。

【10】药:指蛊毒。南方人喜将多种毒虫放在一起饲养,使之互相吞噬,最后剩下的毒虫叫做蛊,制成药后可杀人。

【11】海气:卑湿的空气。

【12】蛰:潜伏。

【13】嗣皇:接着做皇帝的人,指宪忠。

【14】登:进用。

【15】夔皋:夔和皋陶,传说是舜的两位贤臣。

【16】赦书:皇帝发布的大赦令。

【17】大辟:死刑。

【18】除死:免去死刑。

【19】迁者:贬谪的官吏。

【20】流者:流放在外的人。

【21】瑕:玉石的杂质。

【22】班:臣子上朝时排的行列。

【23】州家:刺史。

【24】申名:上报名字。

【25】使家:观察使。

【26】抑:压制。

【27】坎轲:这里指命运不好。

【28】荆蛮:今湖北江陵。

【29】判司:唐时对州郡诸曹参军的总称。

【30】捶楚:棒杖一类的刑具。

【31】上道:上路回京。

【32】天路:指进身于朝廷的道路。

【33】幽险:幽昧险碍。

【34】殊科:不一样,不同类。

作品赏析:

【注释】:

九疑:九疑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

【简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用“人生由命”的宿命观慰藉友人,并自我解嘲。

---------------------

这首诗以接近散文的笔法,古朴的语言,直陈其事,不用譬喻,不用寄托,主客互相吟诵诗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共诉,洒脱疏放,别具一格。

诗里写了张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题为“赠张功曹”,却没有以“我歌”作为描写的重点,而是反客为主,把“君歌”作为主要内容,借张署之口,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块垒不平。

诗的前四句描写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对饮的环境,如文的小序:碧空无云,清风明月,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境界中,两个遭遇相同的朋友怎能不举杯痛饮,慷慨悲歌?韩愈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在三十二岁的时候,曾表示过“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他不仅有忧时报国之心,而且有改善政治的能力。贞元十九年(803)天旱民饥,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直言劝谏唐德宗减免关中徭赋,触怒权贵,两人同时被贬往南方,韩愈任阳山(今属广东)令,张署任临武(今属湖南)令。直至唐宪宗大赦天下时,他们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职。韩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参军,张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参军。得到改官的消息,韩愈心情很复杂,于是借中秋之夜,对饮赋诗抒怀,并赠给同病相怜的张署。

诗的开头在描写月夜环境之后,用“一杯相属君当歌”一转,引出了张署的悲歌,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先写自己对张署“歌”的直接评论:说它声音酸楚,言辞悲苦,因而“不能听终泪如雨”,说明二人心境相同,感动极深。

张署的歌,首先叙述了被贬南迁时经受的苦难,山高水阔,路途漫长,蛟龙出没,野兽悲号,地域荒僻,风波险恶。好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达贬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着又写南方偏远之地多毒蛇,“下床”都可畏,出门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种蛊药之毒,随时可以制人死命,饮食要十分当心,还有那湿蛰腥臊的“海气”,也使人受不了。这一大段对自然环境的夸张描写,也是诗人当时政治境遇的写照。

上面对贬谪生活的描述,情调是感伤而低沉的,下面一转,而以欢欣鼓舞的激情,歌颂大赦令的颁行,文势波澜起伏。唐宪宗即位,大赦天下。诗中写那宣布赦书时的隆隆鼓声,那传送赦书时日行万里的情景,场面的热烈,节奏的欢快,都体现出诗人心情的欢快。特别是大赦令宣布:“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这当然使韩、张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并不如此简单。写到这里,诗情又一转折,尽管大赦令写得明明白白,但由于“使家”的阻挠,他们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职。“坎轲只得移荆蛮”,“只得”二字,把那种既心有不满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完全表现出来了。地是“荆蛮”之地,职又是“判司”一类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长官“捶楚”的地步。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天路幽险”,政治形势还是相当险恶啊!

以上诗人通过张署之歌,倾吐了自己不平的遭遇,心中的郁积,写得形象具体,淋漓尽致,笔墨酣畅。诗人既已借别人的酒杯浇了自己的块垒,没必要再直接出面抒发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接一转,写出了自己的议论。仅写了三句:一是写今夜月色最好,照应题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写命运在天;三是写面对如此良夜应当开怀痛饮。表面看来这三句诗很平淡,实际上却是诗中最着力最精彩之笔。韩愈从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祸福无常,自己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生由命非同他”,寄寓了极深的感慨,表面上归之于命,实际有许多难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镜,悬在碧空蓝天,不开怀痛饮,岂不辜负这美好的月色!再说,借酒浇愁,还可以暂时忘掉心头的烦恼。于是情绪又由悲伤转而旷达。然而这不过是故作旷达而已。短短数语,似淡实浓,言近旨远,在欲说还休的背后,别有一种耐人寻思的深味。从感情上说,由贬谪的悲伤到大赦的喜悦,又由喜悦坠入量移“荆蛮”的怨愤,最后在无可奈何中故作旷达。抑扬开阖,转折变化,章法波澜曲折,有一唱三叹之妙。全诗换韵很多,韵脚灵活,音节起伏变化,很好地表现了感情的发展变化,使诗歌既雄浑恣肆又宛转流畅。从结构上说,首与尾用酒和明月先后照应,轻清简炼,使结构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悲凉。

八月十五夜月赏析3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不起,山上长松山下。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创作背景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县就位于这里。在这里他不免悲凉之感,所以写了许多诗词以排遣愁绪。著名的《竹枝词》《浪淘沙》都写于这一时期。关于桃源他还写有五言诗《游桃源一百韵》七言诗《桃源行》等。更巧的还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写于桃源就不可知了。从《游桃源一百韵》中“彩云迎蹑履,遂登最高顶”等诗句看,和这首诗“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是同一回事。

鉴赏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这首诗表面上可以归入游仙诗,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经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至于其他者怎么理解,可以说百人百解。有联系刘禹锡仕宦失意,解释后半部分是以仙宫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归;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释为用“寒露坠”代指祸福无常,说这是刘禹锡对人生的感慨之作。也许这种种理解,正好体现了“诗豪”作品多彩的艺术魅力。

八月十五夜月赏析4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译文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

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割刮!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

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

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

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

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的白毛。

赏析

“转蓬”比喻辗转流离,远离家乡,好像飘零的蓬草

“行地远”是指离家越来越远

直:正在,正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的意思是,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 的白毛。

秋毫的意思是鸟类秋天生出的羽毛,在此比喻月宫白兔的兔毛。

手法:象征,对比

八月十五夜月赏析5

原文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唐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译文

薄云四处飘散还不见银河,清风吹开云雾月光放清波。

沙滩里水平波息声影消失,斟杯美酒相劝请你唱支歌。

你的歌声酸楚歌辞也悲苦,没有听完热泪就纷纷下落。

洞庭湖水连天九疑山高峻,湖中的蛟龙出没猩鼯哀号。

九死一生到达这被贬官所,默默地幽居远地好像潜逃。

下床怕蛇咬吃饭又怕毒药,潮气与毒气相杂到处腥臊。

昨日州衙前忽然擂动大鼓,新皇继位要举用夔和皋陶。

大赦文书一日万里传四方,犯有死罪的一概免除死刑。

被贬谪的召回放逐的回朝,革除弊政要剪除朝中奸佞。

刺史提名赦免观察使扣压,命运坎坷只能够迁调荒漠。

判司原本是小官不堪一提,未免跪地挨打有苦向谁说。

一起被贬谪的大都已回京,进身朝廷之路比登天难攀。

你的歌声暂且停止听我唱,我的歌声和你绝不是同科。

一年的明月今夜月色最好,人生由命又何必归怨其他,

有酒不饮怎对得天上明月?

注释

纤云:微云。河:银河。

月舒波:月光四射。

属(zhǔ):劝酒。

洞庭:洞庭湖。九疑: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

猩:猩猩。鼯(wú):鼠类的一种。

如藏逃:有如躲藏的逃犯。

药:指蛊毒。南方人喜将多种毒虫放在一起饲养,使之互相吞噬,最后剩下的毒虫叫做蛊,制成药后可杀人。

海气:卑湿的空气。蛰:潜伏。

嗣皇:接着做皇帝的人,指宪忠。登:进用。夔皋:夔和皋陶,传说是舜的两位贤臣。

赦书:皇帝发布的大赦令。

大辟:死刑。除死:免去死刑。

迁者:贬谪的官吏。流者:流放在外的人。

瑕:玉石的杂质。班:臣子上朝时排的行列。

州家:刺史。申名:上报名字。使家:观察使。抑:压制。

坎轲:这里指命运不好。荆蛮:今湖北江陵。

判司:唐时对州郡诸曹参军的总称。

捶楚:棒杖一类的刑具。

上道:上路回京。

天路:指进身于朝廷的道路。幽险:幽昧险碍。

殊科:不一样,不同类。

译文二

薄薄云丝四面散去,天上不见银河,空中清风飘飘,月光如荡漾的水波。

沙岸平展湖水宁静,声影都已消歇,斟一杯美酒,我劝你应该对月高歌。

你的歌声过分辛酸,歌辞也真悲苦,我实在不能听下去,早就泪落如雨。

洞庭湖波涛连天,九疑山高峻无比,蛟龙在水中出没,猩鼯在山间啼号。

九死一生,我才到达被贬谪的去处,蛰居荒僻,默默受苦有如罪犯藏逃。

下床常常怕蛇咬,吃饭时时怕中毒,近海地湿蛰伏蛇虫,到处熏散腥臊。

郴州府门前的大鼓,昨日捶个不停,新皇继位,定要举用贤能夔和皋陶。

大赦的文书,一日万里地传送四方,罪犯递减一等,死罪免死改为流放。

贬谪的改为追回,流放的也被召还,涤荡污秽瑕垢,改革弊端清理朝班。

刺史为我申报了,却被观察使扣压,命运坎坷,只得移向那偏僻的荆蛮。

做个判司卑职的小官,真不堪说起,一有过错未免要挨打,而跪伏在地。

当时一起贬谪的人,大都已经启程,进身朝廷之路实在艰险,难以攀登。

请你暂且停一停,听我也来唱一唱,我的歌比起你的歌,情调很不一样。

一年中的月色,只有今夜最美最多,人生全由天命注定,不在其他原因,

有酒不饮,如何对得起这明月光景。

注释二

属:倾注,此指劝酒。

九疑:即苍梧山。

嗣皇:指唐宪宗。

天路:指进身朝庭之途。

创作背景

这篇七古,公元805年(永贞元年)中秋写于郴州,题中的张功曹,即张署。公元803年(唐贞元十九年),韩愈与张署曾因天旱向唐德宗进言,极论宫市之弊,韩被贬为阳山县令,后两次大赦由于有人从中作梗,均未能调回京都,只改官江陵。知道改官的消息后,韩愈便写下这首诗,并赠给遭遇相同的张署。

鉴赏

这首诗以近散文化的笔法,古朴的语言,直陈其事,主客互相吟诵诗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诉,洒脱疏放,别具一格。

诗里写了张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题为“赠张功曹”,却没有以“我歌”作为描写的重点,而是反客为主,把“君歌”作为主要内容,借张署之口,浇诗人胸中之块垒。

诗的前四句描写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对饮的环境,如文的小序:碧空无云,清风明月,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境界中,两个遭遇相同的朋友不禁举杯痛饮,慷慨悲歌。韩愈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在三十二岁的时候,曾表示过“报国心皎洁,念时涕丸澜”。他不仅有忧时报国之心,而且有改革政治的才干。公元803年(贞元十九年)天旱民饥,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直言劝谏唐德宗减免关中徭赋,触怒权贵,两人同时被贬往南方,韩愈任阳山(今属广东)令,张署任临武(今属湖南)令。直至唐宪宗大赦天下时,他们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职。韩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参军,张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参军。得到改官的消息,韩愈心情很复杂,于是借中秋之夜,对饮赋诗抒怀,并赠给同病相怜的张署。

诗的开头在描写月夜环境之后,用“一杯相属君当歌”一转,引出了张署的悲歌,是全诗的主要部分。诗人先写自己对张署“歌”的感受:说它声音酸楚,言辞悲苦,因而“不能听终泪如雨”,和盘托出二人心境相同,感动极深。

张署的歌,首先叙述了被贬南迁时经受的苦难,山高水阔,路途漫长,蛟龙出没,野兽悲号,地域荒僻,风波险恶。好不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达贬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着又写南方偏远之地多毒蛇,“下床”都可畏,出门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种蛊药之毒,随时可以制人死命,饮食要非常小心,还有那湿蛰腥臊的“海气”,也令人受不了。这一大段对自然环境的夸张描写,也是诗人当时政治境遇的真实写照。

上面对贬谪生活的描述,情调是感伤而低沉的,下面一转,而以欢欣鼓舞的激情,歌颂大赦令的颁行,文势波澜起伏。唐宪宗即位,大赦天下。诗中写那宣布赦书时的隆隆鼓声,那传送赦书时日行万里的情景,场面的热烈。节奏的欢快,都体现出诗人心情的欢愉。特别是大赦令宣布:“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这当然使韩、张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写到这里,诗情又一转折,尽管大赦令写得明明白白,但由于“使家”的阻挠,他们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职。“坎轲只得移荆蛮”,“只得”二字,把那种既心有不满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地是“荆蛮”之地,职又是“判司”一类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长官“捶楚”的地步。面对这种境况,他们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天路幽险”,政治形势还是相当险恶的。

以上诗人通过张署之歌,倾吐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心中的郁职,写得形象具体,笔墨酣畅。诗人既已借别人的酒杯浇了自己的块垒,不用再浪费笔墨直接出面抒发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接一转,写出了自己的议论。仅写了三句:一是写此夜月色最好,照应题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写命运在天;三是写面对如此良夜应当开怀痛饮。表面看来这三句诗很平淡,实际上却是诗中最着力最精彩之笔。韩愈从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祸福无常,自己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生由命非由他”,寄寓深沉的感慨,表面上归之于命,实际有许多难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镜,悬在碧空蓝天,不开怀痛饮,就是辜负这美好的月色。再说,借酒浇愁,还可以暂时忘却心头的烦恼。于是情绪由悲伤转向旷达。然而这不过是故作旷达而已。寥寥数语,似淡实浓,言近旨远,在欲说还休的背后,别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深意。从感情上说,由贬谪的悲伤到大赦的喜悦,又由喜悦坠入迁移“荆蛮”的怨愤,最后在无可奈何中故做旷达。抑扬开阖,转折变化,章法波澜曲折,有一唱三叹之妙。全诗换韵很多,韵脚灵活,音节起伏变化,很好地表现了感情的发展变化,使诗歌既雄浑恣肆又宛转流畅。从结构上说,首与尾用洒和明月先后照应,轻灵简炼,使结构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苍凉。

八月十五夜月赏析6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其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其二】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译文

【其一】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其二】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评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3]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八月十五夜月赏析7

作品介绍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38卷。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用“人生由命”的宿命观慰藉友人,并自我解嘲。

原文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作者:唐·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注释

1、张功曹:指张署。功曹:功曹参军事的简称。《新唐书·百官志四》,江陵等府设功曹参军事二人,正七品下,掌考课、礼乐、学校等事。据旧注,此诗是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十五日,韩愈滞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时所作。此年发布赦令后,韩愈与张署皆当量移,因于夏秋间至郴州侯命,八月,俱授江陵椽,两人大失所望,因而感慨激愤之情充溢于诗。

2、河:银河。

3、舒:散发。波:指月光。

4、属:劝人饮酒。犹今说敬酒。

5、九疑:山名,在今郴州西南。

6、猩:即猩猩。《尔雅·释兽》:“猩猩小而好啼。”鼯:俗称飞鼠,形似蝙蝠,能飞,叫声如人呼号。

7、蛰:通“雨执"也是潮湿的意思。

8、捶大鼓:《文献通考》卷一七二《刑》十一:唐制,赦日武库令设金鸡及鼓宫城门下,集囚徒于宫阙前,击鼓千声,然后宣读赦令,并将赦书颁发各州。

9、嗣皇:指宪宗。登:进用。夔皋:尧舜时乐官夔和理官皋陶,这里指称贤臣。

10、行万里:唐制,赦书日行五百里。这里是夸张说法,极言其快。

11、罪从大辟:自大辟以下的罪人。大辟,砍头的刑罚。除:减免。

12、迁:贬滴外地。流:放逐到边远地区。

13、州家:指州刺史。使家:指观察使。张署来郴州埃命前贬官临武令,临武县属江南西道观察使管辖。见《新唐书·地理志五》。

14、坎柯:不被赏识,不被信用。荆蛮:古称江南楚地为荆蛮。此指江陵。

15、判司:指州府诸司曹参军。

16、捶楚:受杖责鞭笞。唐制,参军、簿尉有过即受捶楚之刑。

17、天路:指人朝为官的道路。

18、殊科:不同类,不相同。

19、明:指月明。全诗校:“一作月。”

创作背景

这篇七古,公元805年(永贞元年)中秋写于郴州,题中的张功曹,即张署。公元803年(唐贞元十九年),韩愈与张署皆任监察御史,曾因天旱向唐德宗进言,极论宫市之弊,韩被贬为阳山(广东阳山)县令,张被贬为临武(湖南临武)县令。公元805年(贞元廿一年)正月,顺宗即位,二月甲子大赦。八月宪宗又即位,又大赦天下。两次大赦由于有人从中作梗,他们均未能调回京都,只改官江陵。知道改官的消息后,韩愈便借中秋月圆之夜,写下这首诗,并赠给遭遇相同的张署。

赏析

这首诗以近散文化的笔法,古朴的语言,直陈其事,主客互相吟诵诗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诉,洒脱疏放,别具一格。

诗里写了张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题为“赠张功曹”,却没有以“我歌”作为描写的重点,而是反客为主,把“君歌”作为主要内容,借张署之口,浇诗人胸中之块垒。

诗的前四句描写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对饮的环境,如文的小序:碧空无云,清风明月,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境界中,两个遭遇相同的朋友不禁举杯痛饮,慷慨悲歌。韩愈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在三十二岁的时候,曾表示过“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他不仅有忧时报国之心,而且有改革政治的才干。公元803年(贞元十九年)天旱民饥,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直言劝谏唐德宗减免关中徭赋,触怒权贵,两人同时被贬往南方,韩愈任阳山(今属广东)令,张署任临武(今属湖南)令。直至唐宪宗大赦天下时,他们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职。韩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参军,张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参军。得到改官的消息,韩愈心情很复杂,于是借中秋之夜,对饮赋诗抒怀,并赠给同病相怜的张署。

诗的开头在描写月夜环境之后,用“一杯相属君当歌”一转,引出了张署的悲歌,是全诗的主要部分。诗人先写自己对张署“歌”的感受:说它声音酸楚,言辞悲苦,因而“不能听终泪如雨”,和盘托出二人心境相同,感动极深。

张署的歌,首先叙述了被贬南迁时经受的苦难,山高水阔,路途漫长,蛟龙出没,野兽悲号,地域荒僻,风波险恶。好不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达贬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着又写南方偏远之地多毒蛇,“下床”都可畏,出门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种蛊药之毒,随时可以制人死命,饮食要非常小心,还有那湿蛰腥臊的“海气”,也令人受不了。这一大段对自然环境的夸张描写,也是诗人当时政治境遇的真实写照。

上面对贬谪生活的描述,情调是感伤而低沉的,下面一转,而以欢欣鼓舞的激情,歌颂大赦令的颁行,文势波澜起伏。唐宪宗即位,大赦天下。诗中写那宣布赦书时的隆隆鼓声,那传送赦书时日行万里的情景,场面的热烈。节奏的欢快,都体现出诗人心情的欢愉。特别是大赦令宣布:“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这当然使韩、张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写到这里,诗情又一转折,尽管大赦令写得明明白白,但由于“使家”的阻挠,他们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职。“坎轲只得移荆蛮”,“只得”二字,把那种既心有不满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地是“荆蛮”之地,职又是“判司”一类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长官“捶楚”的地步。面对这种境况,他们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天路幽险”,政治形势还是相当险恶的。

以上诗人通过张署之歌,倾吐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心中的郁职,写得形象具体,笔墨酣畅。诗人既已借别人的酒杯浇了自己的块垒,不用再浪费笔墨直接出面抒发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接一转,写出了自己的议论。仅写了三句:一是写此夜月色最好,照应题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写命运在天;三是写面对如此良夜应当开怀痛饮。表面看来这三句诗很平淡,实际上却是诗中最着力最精彩之笔。韩愈从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祸福无常,自己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生由命非由他”,寄寓深沉的感慨,表面上归之于命,实际有许多难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镜,悬在碧空蓝天,不开怀痛饮,就是辜负这美好的月色。再说,借酒浇愁,还可以暂时忘却心头的烦恼。于是情绪由悲伤转向旷达。然而这不过是故作旷达而已。寥寥数语,似淡实浓,言近旨远,在欲说还休的背后,别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深意。从感情上说,由贬谪的悲伤到大赦的喜悦,又由喜悦坠入迁移“荆蛮”的怨愤,最后在无可奈何中故做旷达。抑扬开阖,转折变化,章法波澜曲折,有一唱三叹之妙。全诗换韵很多,韵脚灵活,音节起伏变化,很好地表现了感情的发展变化,使诗歌既雄浑恣肆又宛转流畅。从结构上说,首与尾用洒和明月先后照应,轻灵简炼,使结构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苍凉。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繁体对照

卷338_17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韓愈

纖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壹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且苦,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繼聖登夔臯。

赦書壹日行萬裏,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蕩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說,未免捶楚塵埃間。

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

壹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飲奈明何。

八月十五夜月赏析8

出自盛唐诗人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赏析

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诗采用了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八月十五夜月赏析9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组诗共两首,采用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原文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的诗意/《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的意思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赏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 “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的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八月十五夜月赏析10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个天宇人世.

暑气已退,天地清净,秋色澄明,万物清丽.

满天繁星隐藏了光彩,让给月色,金风水露反射出耀人光芒

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

【赏析】:这首词题为玩月,描述词人月夜漫游太空、神往月宫的幻想之旅,同时,不忘人间百姓疾苦。幻境与现实巧妙结合,读来令人既感奇特,又无比亲切。首二句描写十五月圆之夜的天光月色:皓月当空,月轮的万顷光波,扫射整个宇宙,世界一片澄明透彻。这境界多么美丽而又神奇!三、四句想象醉后跨上玉龙遨游太空的幻景。气概豪迈,感情奔放。而刘克庄这句出新之处在于一是“醉跨”二字生动形象,将酒后狂放不羁的神态活画了出来;二是“玉龙”色彩鲜明。玉色洁白润泽,用来修饰“龙”字,与本词前二句所描绘的光明世界配合起来,不仅色调谐和,而且给全词增添了神话色彩。“八极”指宇宙间最邈远的地方。“历历天青海碧”写遨游八极所见景象。这时作者精神上已超越尘世,来到广漠无垠的天极,茫茫寰宇,湛湛青天,沉沉碧海,历历在目。过片由太空进入月宫:“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

八月十五夜月赏析11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原文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的诗意/《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的意思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赏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 “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的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八月十五夜月赏析12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翻译:

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那些行动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

诗里面的“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西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见过神仙,能得长生不老之法,骗取了汉武帝的信任。以后人们就以“少君”代指游仙的向导。

赏析: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县就位于这里。在这里他不免悲凉之感,所以写了许多诗词以排遣愁绪。著名的《竹枝词》《浪淘沙》都写于这一时期。关于桃源他还写有五言诗《游桃源一百韵》七言诗《桃源行》等。更巧的还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写于桃源就不可知了。从《游桃源一百韵》中“彩云迎蹑履,遂登最高顶”等诗句看,和这首诗“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是同一回事。

八月十五夜月赏析13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代:栖白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译文及注释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chán)娟(juān)。

寻常:平常。三五:一十五,指农历每月十五日,通常称为“望日”,此日当太阳西下时,月亮正从东面升起,呈现出日月东西相望的情景。婵娟:本意指女子容貌姿态的美好,此处借指月光柔曼秀美。有时即以“婵娟”代指月亮。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中秋:本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此处扩展其意指八月十八日。

清光凝有露,皓(hào)魄(pò)爽无烟。

皓魄:皎洁的月亮。魄通霸,是月始生或将灭时的微光,此处代指月亮或月光。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注释

寻常:平常。三五:一十五,指农历每月十五日,通常称为“望日”,此日当太阳西下时,月亮正从东面升起,呈现出日月东西相望的情景。

婵娟:本意指女子容貌姿态的美好,此处借指月光柔曼秀美。有时即以“婵娟”代指月亮,苏轼《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句。

中秋:本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此处扩展其意指八月十八日。

皓魄:皎洁的月亮。魄通霸,是月始生或将灭时的微光,此处代指月亮或月光。

简析

玩月指在月下赏玩,即赏月。栖白这首赏月诗写得很是凝炼,文字通俗平易,韵调优曼柔和,把八月十五之夜的月景细腻而生动地描绘出来,犹如一幅神采飘逸的写意画。同时,诗中也抒发了作者对日月常存,人生易逝这种自然规律的深沉感叹。

八月十五夜月赏析14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原文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注释

1、少君: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西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见过神仙,能得长生不老之法,骗取了汉武帝的信任。以后人们就以“少君”代指游仙的向导。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的诗意/《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的意思

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那些行动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赏析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这首诗表面上可以归入游仙诗,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经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至于其他欣赏者怎么理解,可以说百人百解。有联系刘禹锡仕宦失意,解释后半部分是以仙宫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归;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释为用“寒露坠”代指人生祸福无常,说这是刘禹锡对人生的感慨之作。也许这种种理解,正好体现了“诗豪”作品多彩的艺术魅力。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的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