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春节的家乡作文四篇

来源:文书网 1.33W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家乡作文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春节的家乡作文四篇

春节的家乡作文 篇1

按照老规矩,我家乡湖南娄底的人们从腊月起就开始准备过年。

在大家眼里,吃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环。腊月初八,人们都开始杀年猪,挂腊肉、腊鸡、腊鸭、干牛肉,像要过冬的动物一样储备食物。

腊月二十三起,开始有了炮声,春节的热闹气氛也传播开来。

我家乡有一句俗语:“二十七杀腌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家家有”。这讲的也是春节前准备的景象,在我看来,做糍粑是很有趣的一件事。糍粑的原材料是糯米,先用水浸泡一个晚上,第二天拿出来蒸熟,便可开始打了。先在地上放一个石臼,用我们家乡话叫“刷兜框”,有两个人每人拿一个实木做的“粑棰”,两个人双手持棰,交替着打,两人嘴里喊着“一,二”的号子,小孩子也在一旁围观加油,好不热闹。打烂之后,由姑娘们来完成完善工序,她们将糍粑放入有图案的硬板中——上面大多刻着“万事如意”“恭喜发财”等字样。将硬板使劲往下压,糍粑便做好了。

到了除夕,炮声更响了,人们脸上的笑容多了,热闹的气氛也更浓了。在夜晚到来前,我们要做一种我家乡独有的食物——丸子,这丸子分两种,一种是“雪花丸子”,先搓一个肉团,再放进一个装满米的盘子里,旋转盘子,肉团便沾满了“雪花”;另一种则是“炸丸子”,做法是直接搓一个肉团,并将它放进滚烫的油锅中炸。这两种丸子风味不同,前者香糯可口,后者则外脆里嫩,一咬下去肉汁溅出。我更偏爱于炸丸子,我总是在大人不注意时偷偷拿几颗,到了真正吃饭时,炸丸子总是少了很多。每当吃到这种食物时,独属于我家乡的味道便萦绕在鼻尖,口中的幸福感直达心间。吃着年夜饭,看了春晚过后,还有一件重要的事——祭祖。先在家门口请“天地菩萨”,再到家里面摆起“三鲜酒礼”,目的是保佑来年“人兴财旺,五谷丰登”,在爷爷奶奶说完一些晦涩难懂的话语之后,就开始放炮,然后开始吃“守岁饭”,吃完后便睡觉了。

正月初一早晨,大家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我们家乡有个规定,大年初一早晨必须在六点前吃完开年饭,放完开年炮——炮至少要有一万响。之后便是拜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妈”,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初一是儿女给父母拜年,初二丈夫给丈母娘拜年,初三初四给其他亲戚拜年。于是,每天外出拜年的人不同,留在家里等其他人拜年的人也不同。

我们家乡初一到初五要舞龙,小龙13人舞,大龙15人舞,每人手中抓一根木棍将“龙”举起,舞出各式花样,龙的样子栩栩如生。关于这舞龙,还有件趣事,在我爷爷年轻时,他在橡胶厂里当厂长,到了过年的时候,橡胶厂请人来舞龙助兴。我们家乡舞龙有个规矩,舞龙时有人在旁边放炮,炮声不停,舞龙不停。舞龙时,橡胶厂的员工们在一旁放炮,厂里储备的炮放完了,再去外面买炮放。围观的员工们看得不亦乐乎,舞龙的人舞得苦不堪言,有些人都快坚持不住了。一旁的一个老大爷见状,连忙将身上的马褂脱下,草草地往腰上一系,便去接替坚持不住的人。但舞着舞着,老大爷腰上的马褂居然掉了下来,老大爷的脚被马褂绊住了。这一绊,可就坏喽!只见舞龙的人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全场哄堂大笑。

到了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唯一的活动就是吃元宵。这一天也算是春节的终结,这一天炮声渐渐消散,春节的气氛也逐渐散去,但家乡春节的热闹还停留在心里,久久不能散去。

我喜欢这种热闹的感觉,这是我留恋的感觉。

春节的家乡作文 篇2

家乡的'春节,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但是又有独特的味道。请家堂,到现在我都搞不明白请家堂是什么意思,但是每年请家堂时,不管有什么事情都得去和大伯二伯一起去奶奶家,奶奶家里有一个八仙桌,上面放着很多贡品,墙中间放着一幅家堂画轴,有很多人还有几道门,中轴两边有副对联,有的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有的是一个家族的辈分字组成的吉祥对联,到了时候,就迎神拜佛,然后去门外把纸钱分成十三份,大概是给我的十三位祖先送的纸钱,奶奶嘴里说着什么,然后放鞭炮,整个过程大人不许我们小孩乱说话,传统祥和。贴春联,这个大多数地区都有,在集市上精挑细选了几幅对联,回来就贴在墙上,每次贴春联都是我和哥哥完成,忙完家里,再去哥哥家,听妈妈说贴春联喜气。

贴福,正门上都得贴福,而且是倒福,儿童总是天真的说,“到了,到了,福到了”,据说是乾隆时期传下来的习俗,然后贴车上,农用车上贴了福,就不能开动了,直等到正月十三才能动,这样车也有福了。年夜饭。在春节的时候,一家人要团圆,无论你身在何方,在春节期间,一定要赶回家。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高高兴兴的吃个年夜饭。年夜饭一般都会有饺子,饺子多为素馅,白菜豆腐,寓意发财有福,好吃极了。孩子们狼吞虎咽,大人们谈笑风生,老人们互相聊起家长里短来,不时传出几阵笑声,饭桌上的气氛和谐融洽。没有往日东奔西走打工的辛劳,取而代之的是欢快愉悦。春节吃饺子,在北方很普遍,家家吃饺子,先给财神供上,等财神吃完了,我们才能吃,晚上吃完饺子,还要到午夜再吃,初一二后就开始吃肉馅饺子了。放鞭炮。这是必有的,傍晚要燃放,十二点后拜祖先、辞旧岁再燃放。

天一黑,抬出个小桌子,上面放着贡品,必须有盘鸡、整鱼、大方肉、豆腐等和酒,几个小凳子,摆得整整齐齐的,烧香供神,然后,院子里放一挂鞭炮,门外放一挂鞭炮,然后烧起玉米杆,玉米杆跟朝下站着燃烧然后倒向家门方向,寓意新的一年过得好财源广进,朝外倒是乡亲们忌讳的,然后用杆子灰把大门围个半圆,寓意邪魔不侵、趋吉避凶。然后一家团圆等到零点,这段时间总有春节联欢晚会的伴随,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国最大的节目。当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时,倒计时开始,每家每户在同一时间放鞭炮,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热闹非凡。拜神佛。新年第一天,第一件是就是拜神佛,乡里邻居一起到山上去,拜神佛的人真不少,玉皇大帝前的香鼎插满了烟,到山头,走八十八个台阶,到最顶的房间,便是玉皇大帝,边上是太上老君和托塔天王,拜十叩,然后下二十二个台阶,先去左边观音菩萨那,然后右边泰山奶奶那,按顺序来,不能乱,然后放鞭炮。走亲戚,挨家挨户的来回跑。今天看舅舅,明天看姑姑,后天去看阿姨。所以,春节也是一个忙碌的节日。走亲戚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大人们并不是很喜欢。

早早地,小孩子们便梳洗打扮,整装待发,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们来到亲戚家。亲朋聚会其实就是小孩子的天地,他们三五成群的这儿走走,哪儿逛逛,不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是不会罢休的。到了饭点,小孩子们也都玩累了,各自坐到爸爸妈妈身边。一上菜,小孩子们便开心极了,因为有好多好吃的菜,什么排骨啊、烧鸡啊、烧鸭啊,看上去美味极了。房间内菜香四溢,小朋友们便敞开肚皮来吃,直到一个个的肚子都鼓鼓涨涨的他们才肯停止。小朋友们喜欢春节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会有压岁钱,走亲戚的时候,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尽管家长百般推辞,但是压岁钱最终还是会到小朋友的手中。小朋友们是很乐意的,因为有了钱,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对孩子来说春节真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在春节里可以欣赏美丽的烟花,可以肆无忌惮的玩耍,可以无忧无虑的吃喝,还可以得到压岁钱,真是一举多得啊!春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俗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节是春天的开始,春节预示着新年的来临,是充满喜悦的节日。我喜欢家乡的春节,喜欢那愉悦、融洽的氛围,我喜欢家乡的一切。

春节的家乡作文 篇3

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到来了,全国人民为欢欢喜喜过大年开始忙碌,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放鞭炮、扫尘、洗浴、祭祖、守岁、拜年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开始了。

我的家乡贵州把春节称为“客家年”,家家户户都要杀猪,由于杀猪是力气活,少不了村民之间的互相帮忙,杀猪的人家要请帮忙的村民吃饭,一来二往就形成了吃“刨汤饭”或“杀猪饭”的风俗。由于猪肉放久了会变质,所以就会腌制大部分猪肉,把猪肉块穿个洞用绳子穿起来,然后搭个小棚把肉挂在里面,烧火用烟熏,就成了熏肉,这样的肉不仅可以放的久,而且口感极佳。

熏肉的吃法有很多,可以蒸、炒,也可以炖,还有很多吃法。但是我认为蒸更好,能把熏肉的熏香味和肉香味完全蒸出来,虽然熏肉的味道很香,但是我不喜欢吃,因为它太油腻了。

吃完了,就要玩了,怎么玩呢?当然是爬山了。人们都喜欢爬山,有的还比赛呢。有时几个村民兴起,会扯着嗓子在山上吼山歌,只要有人唱,就有人和,还有别的村民跟着起哄,可见一群群人围在一起,可听一曲曲悠扬的山歌回荡。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

春节的家乡作文 篇4

按照家乡过年的习俗,春节在正月初旬就开始了,家乡的春节。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在腊八的前一天姥姥就将大白云豆提前泡在水盆里;把白莲子用热水涨发,再去掉绿色芯。到了第二天,豆子就变得又圆又大了。熬粥时把白云豆先下入煮20分钟。,然后再放些大米、糯米、麦仁、葛仙米、小枣、饭豆和栗子。这不是粥,仿佛是在展示一年的收成。 作文网

这之后,街上便有小贩摆摊卖东西了,各种蔬菜,各式各样的玩具,颜色各异的衣服和形状大小都不同的各色爆竹、烟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在男孩子看来,最能吸引他们眼球的,莫过于那些爆竹、烟火了。 作文网

正月二十三的小年似乎就是春节的前奏。在这一天,全家上下都要打扫房子。小年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大街上也挂起了红灯笼。按照姥姥的话说,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要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这一天,还要守岁,除了比较小的孩子,人们都是彻夜不眠。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中学生作文《家乡的春节》。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现在的除夕,人们一般都在家看春节联欢晚会。晚会结束后,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也随着到来了。这时各家都燃放起了烟花、爆竹。整个小镇沉浸在无限的欢乐之中了。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早上,整个小镇都显得格外宁静。到了中午,人们就开始相继走访拜年了。拜年一般从家里先开始。初一的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一些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也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姥姥总是大年夜将屋子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到了正月初五姥姥和姨妈们要“送穷”,听她们说:“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元宵刚一上市,就被人们抢购一空。春节的热浪再次掀起了一个高潮。春节虽然很热闹,但是月光却不够明亮,在元宵节的这天晚上,月亮像一轮月盘,嵌在黑色的天幕上。朴实的大地被月光照的红火而美丽。吃过团圆饭后,大家便一起出去赏灯,大街上的灯有的红,有的黄。形状也都不一样。

转瞬间,又到了残灯末庙。春节也在这一天结束了。大人们又去忙自己的工作,小孩子也都去上学了。家乡的春节虽不是过得那么繁华,气派。但却使久别的家人重逢到了一起,使老人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使孩子的心里乐开了一朵朵幸福、快乐的花!

热门标签